摘要:粳稻米价格虽暂稳但下行预期明确,核心源于供应端的宽松信号。南方产区新季稻谷已陆续进入收割期,开秤价格普遍低于陈稻水平,对市场形成 “比价压制”。同时,国家政策性稻谷拍卖陆续启动,进一步补充市场流通粮源。需求端则持续疲软,米厂订单多集中于老客户,采用 “以销定产
9 月 24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9 月中旬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四大主粮价格呈现显著分化态势:
下跌品种:国标三等粳稻米价格为 2413 元 / 吨,较上旬下跌0.3%,显现下行压力;小麦价格 4021 元 / 吨,较上旬下跌0.1%,延续阶段性调整趋势。
上涨品种:大豆价格强势回升至 4432 元 / 吨,较上旬上涨 33.4 元 / 吨,终结连续两旬的下跌走势;玉米价格涨至 2304 元 / 吨,实现环比小幅攀升0.8%。
这一 “两跌两涨” 的格局,既折射出国内供需的结构性变化,也受到国际市场波动与政策调控的双重影响。
(一)粳稻米:新粮上市压制价格弹性
粳稻米价格虽暂稳但下行预期明确,核心源于供应端的宽松信号。南方产区新季稻谷已陆续进入收割期,开秤价格普遍低于陈稻水平,对市场形成 “比价压制”。同时,国家政策性稻谷拍卖陆续启动,进一步补充市场流通粮源。需求端则持续疲软,米厂订单多集中于老客户,采用 “以销定产” 模式,贸易商按需补货,缺乏主动囤货动力,导致价格缺乏上行支撑。
(二)小麦:供大于求格局未改
小麦价格的小幅回落,本质是 “供需弱平衡” 下的必然调整。2025 年冬小麦播种面积达 3.39 亿亩,同比略有增加,且单产未受极端天气显著影响,市场维持供大于求格局。尽管 “双节” 临近带动面粉消费边际改善,但饲料替代需求因玉米价格回升而减弱,叠加贸易商库存充足,价格短期难有强势表现。不过最低收购价政策仍提供托底,跌幅受到严格控制。
(一)大豆:国际传导与需求回暖共振
大豆价格的止跌回升,是国际市场波动与国内需求复苏的共同结果。9 月 18 日美联储宣布降息 25 个基点,推动美元走弱,以美元计价的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单日上涨 2.76%,直接推升国内进口成本。国内端,国庆临近带动豆制品消费升温,同时生猪产能恢复提升饲用豆粕需求,而东北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最高达 550 元 / 亩,进一步稳定种植预期。但需注意,2025/26 年度巴西大豆预期丰产,全球供应宽松或制约后续涨幅。
(二)玉米:进口收缩与政策托底发力
玉米价格的小幅上涨,核心得益于供应端的收缩效应。2025 年 1-5 月国内玉米进口量锐减 93.7%,外部补充有限,而中储粮此前玉米竞价销售成交率高达 92.93%,显示市场采购热情旺盛。需求端,养殖业复苏带动饲用消费增长,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稳步回升。政策层面,玉米大豆轮作补贴等惠农措施落地,9 月底前多项补贴资金将到位,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短期来看,粳稻、小麦受新粮上市冲击,价格或维持弱势震荡,但最低收购价与储备调节机制将防止大幅下跌。大豆、玉米则受国际粮价传导与国内需求支撑,价格有望保持坚挺,但需警惕新季玉米集中上市后的供应压力。
长期而言,我国粮食安全 “口粮绝对保障、饲料粮适度进口” 的格局未变。小麦、稻谷自给率超 98%,库存可满足 1 年以上消费,价格稳定性无忧;大豆、玉米进口依存度较高,需持续关注全球天气、贸易政策变化。而粮补与价格 “双支柱” 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平滑波动,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来源:龚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