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完成一台手术,我如释重负。打开手机,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映入眼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隆重举行。作为一名军人,我对这场80年前的伟大胜利充满崇敬与感佩。这场阅兵,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庄严宣誓。
刚刚完成一台手术,我如释重负。打开手机,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映入眼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隆重举行。作为一名军人,我对这场80年前的伟大胜利充满崇敬与感佩。这场阅兵,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庄严宣誓。
从抗战烽火中走来,人民军队筚路蓝缕,如今在昂首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与义务,为全球公共安全贡献中国力量。和平方舟医院船,就是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通过传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为世界注入温暖。
守望和平,护佑生命。这几年,我多次随和平方舟医院船出访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在这艘海上移动的“三甲医院”上,见证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和平的渴望。我深深明白,作为新时代的白求恩传人,我们必须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向世界播撒爱与和平的种子。
2024年8月12日,莫桑比克,我接诊了一位外国挖掘机驾驶员、65岁的桑托斯。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诉说着生活的重量——他的工作是全家唯一经济来源。他说自己本打算干到70岁,但逐渐模糊的双眼,尤其是近一年几乎失明的左眼,让这个愿望变得遥不可及。当地医院的高昂费用和技术不足,让他和家人束手无策。
桑托斯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我诊断后决定帮他重获光明。手术很顺利,第二天早上揭开纱布时,他的左眼视力有了明显恢复。他激动不已:“感谢你们给了我继续工作的机会!你们救了我,也救了我们一家人……”
看着老人眼中重新泛起的光亮,和那光亮背后托起的整个家庭的希望,一种使命感成就感充盈心间。那一刻,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抗战先辈的身影——在那烽火硝烟中,他们面对重重困难,不也是怀着同样的信念守护生命、捍卫信仰吗?这份代代相传的“人民军医为人民”的赤诚与担当,正是我们今天远渡大洋的力量之源。
我接诊的患者中,74岁的刚果(布)老人姆福图令人印象深刻。初诊时,他脊背挺直端坐着,有种军人气质。后来得知,20世纪70年代,姆福图曾作为第一批军队留学生赴中国留学,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
当时,病痛侵蚀着姆福图的双眼,让他几近失明。我深知,这次手术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复明。我和团队一起制订了精细的方案,尽管过程复杂,但最终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早上,我为姆福图揭开纱布。适应着久违的光线,他看向我,眼神里的浑浊渐渐褪去,透出光亮。片刻,他用中文一字一顿地说道:“谢谢,中国医生!”接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兵挺直腰板,向着我们这些穿着白大褂的中国军医,依次敬礼。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80多年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几经辗转来到中国抗日前线,成立战地医疗队,在缺药品、缺医生、缺病房的战场上,一次次为中国抗日军民伤员施行手术,募集经费、药品、医疗器械和书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国土有界,大爱无疆。暖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白求恩精神还在不断传承。自2008年入列以来,和平方舟医院船先后10次执行“和谐使命”系列任务,共接诊各国民众37万余人次,获得到访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高度肯定。伴随着和平方舟医院船激荡出的深蓝回响,我和战友们会始终高扬和平友谊旗帜,投身人道主义事业,当好健康使者、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来源: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