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的开学季,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迎来了一位名叫李东林的新生。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并不陌生,去年暑假当起“文物普查员”的18岁高中生就是他。虽然当时是黄骅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最年轻”的普查员,但是他已是“老文物工作者”了。因对文物的热爱和丰富的知识
记者 康瑞珍
日前的开学季,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迎来了一位名叫李东林的新生。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并不陌生,去年暑假当起“文物普查员”的18岁高中生就是他。虽然当时是黄骅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最年轻”的普查员,但是他已是“老文物工作者”了。因对文物的热爱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李东林10岁时就被黄骅市博物馆聘为文物保护志愿者,2022年又捐赠个人藏品百余件并举办特展。已进入专业院校进行学习的李东林对于未来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将继续深造,投身文物事业,为赓续中华文脉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物普查坚定了学习方向
2024年6月,李东林凭借自己对文物研究的热爱与执着,成功“应聘”成为一名文物普查员,承担起实地勘察、测量、卡边以及采集文物标本等工作。每天日行3万步,但他并不觉得辛苦,从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也正是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坚定了他进入专业院校学习的方向。
李东林(左一)在四普工作中
2024年9月,李东林决心报考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但他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还处于不及格的状态。在四普专家的鼓励下,面对文化课短板,他开启“魔鬼训练”:每天5点起床刷题至深夜,整理的数学错题本足足有3本,历史知识卡片随身携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以总分571分,超过录取分数线193分成功圆梦。
“特别开心,每天能学到自己喜欢的知识,想想都激动。”还在军训中的李东林对新的学期充满期待。
从四普工作中解码千年盐史
黄骅的海风里裹着咸涩,也藏着密码。“辛里灶”“大辛坨”“搬倒井”……这些带着“海腥味”的方言地名,在李东林耳中是比文献更鲜活的历史注脚。
“此次黄骅市四普比较注重对海盐、海丝相关遗址的探寻,四普新发现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共发现5处制盐遗址,保存状况良好,规模比较大,对研究海盐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四普工作队队长张宝刚介绍,特别是商代制盐遗址的发现,把煮盐历史向前推了一千年。
李东林和黄骅市四普队员在野外调查
2025年,李东林参加完单招考试后,又一头扎进黄骅四普后续工作。他和四普队员一起到黄骅市搬倒井村普查时,听当地村民讲述,搬倒井村西北发现尖底陶罐,让他们心头一动——那或许是煮盐用的“盔形器”。在实地调查中,他们发现了盔形器残片。后来经过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现场复核,确认了这是一处“商代制盐遗址”。
“通过参与四普工作让我更加体会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让自己学术认知以及对文物的性质、价值及意义都有了更多的认识。”李东林说,制盐遗址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黄骅不仅有海鲜、冬枣,还有上千年的盐业发展史,这里的盐脉从未断过。
让陶片在掌心“复活”
读大学之前,李东林对文物修复有着浓厚的兴趣。四普工作中,他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文物尝试修复,对黄骅遗址出土的陶片轻拭、比对、拼接……
“我对文物修复是打心里喜欢,可以说是超越了爱好,看到文物就特别高兴,修起文物来就是连轴转也不觉得累。”李东林对文物修复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半夜醒来想到自己正在修复的文物,也会翻查资料,琢磨在对文物最少干预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修复。
在张宝刚看来,李东林对文物考古工作的悟性比较高,也刻苦努力,不怕苦不怕脏也不怕累,喜欢琢磨,对文物有敬畏之心。
李东林(左二)在四普专家指导下进行陶片修复
现在李东林对于四普工作和考古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觉得考古是‘挖宝’,现在明白是‘读宝’——读古人怎么生活,怎么热爱这片土地,怎么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进陶土里。”他说,通过四普工作更感受到文物保护需要传承,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文物得到保护。
“文物是祖先写给我们的‘家书’。”李东林在四普日记里这样写道,“四普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弯下腰,用双手接住那些从历史深处落下的星子。而这些星子,终将在我们的掌心,汇集成更璀璨的银河。”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