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成人类最新“竞争对手”!我们会被取代吗?这几种机会得抓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5:51 1

摘要:麦肯锡早给出了明确时间线:2030年前,中国约一半工作内容将实现自动化,这意味着2亿劳动者(占总劳动人口30%)必须完成技能转型。

如果你打开电脑,ChatGPT自动生成了会议报告;刷到行业新闻,Mannus已经能独立完成股票建模。

就连处理数据,都开始习惯用AI快速出结果,你会不会开始害怕: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

麦肯锡早给出了明确时间线:2030年前,中国约一半工作内容将实现自动化,这意味着2亿劳动者(占总劳动人口30%)必须完成技能转型。

眼看节点越来越近,与其焦虑“被淘汰”,不如搞清楚:AI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借AI的势,守住饭碗还能多赚点钱?

人工智能之所以让大家紧张,本质是它直接挂钩每个人的职业前景,毕竟没人愿意亲眼看着自己的工作岗位,被一串数据给代替。

AI驱动的产业升级,确实会淘汰一批传统工作,就像当年工业革命的纺织机取代手工织布一样。

现在提到AI,不少人都有焦虑感:会计的基础核算、客服的标准化应答、程序员的重复性编码,甚至需要实时互动的主播,风险系数都不低。

但回头看工业革命就会发现,当时迷茫的纺织女工,后来有人转型成了高级服装设计师,危机里从来都藏着机会。

现在面对AI也一样,要是你的工作里,有需要“担责任”“出灵感”“做判断”这三种特性,大概率就不用怕被AI替代。

想跟AI竞争,先得摸透它的“底细”,这两年AI变化太快了,前几年还常被吐槽“人工智障”,现在却能精准干活,核心是生成式AI从技术走到了应用。

现在不少公司都要求员工用AI提效,比如让DeepSeek帮忙查资料、搭框架,想不被甩在后面,就得先搞懂AI的路数。

两年前ChatGPT-4问世,算是拉开了生成式AI落地的序幕。

不管是小公司探索细分场景,还是百度、阿里这样的巨头布局产业链,都在说明一个趋势:AI不再是实验室概念,而是要走进日常工作的实用工具。

从类型上看,AI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生成式AI,像DeepSeek就是这类,能根据学过的数据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乐,平时用它写个文案、画个草图,能省不少时间。

另一种是决策式AI,靠分析选项和结果帮人选最优方案,最典型的就是自动驾驶,遇到行人怎么避让、堵车怎么绕路,都靠它实时判断。

这两种里,生成式AI的应用范围更广,事务性和创造性工作都能用。

也正是因为它的推广,麦肯锡才说自动化时代要提前十年到,2030年前中国一半工作内容会自动化,2亿人要转型。

而且生成式AI的冲击力会覆盖各行各业,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所处的行业会不会受影响。

不过AI对不同职业的冲击,差别其实很大,白领受的冲击比蓝领更大,因为白领的很多工作靠信息处理、按规则执行,这些正好是AI擅长的。

比如HR筛简历,AI能快速匹配关键词,比人工快得多,再比如商业分析师做基础数据整理,AI几秒钟就能搞定。

但别以为蓝领就绝对安全,快递行业的自动分拣早就普及了,以前需要几十个人的分拣车间,现在只剩机械臂在转。

从数据来看,受AI影响大的群体很明确:约2900万商业分析师、2200万IT与软件工程师、700万创意和艺术从业者,这些岗位里“重复操作”“依赖数据”的部分,最容易被AI渗透。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AI行业可能会迎来像iPhone4那样的颠覆时刻,就像iPhone4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时候的AI,才会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1968年7月18日,英特尔在硅谷成立,能活这么久,靠的其实是早期的技术优势,但也慢慢有了“吃老本”的问题。

它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了“摩尔定律”:价格不变的话,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到24个月就会翻倍,性能也跟着翻倍。

这个定律对信息技术影响太大了,不管是芯片、电脑,还是互联网、手机,发展速度都受它推动,我们现在用的轻薄笔记本能有这么强的性能,背后就有摩尔定律的功劳。

靠着摩尔定律这个基础,科技和产品迭代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苹果这样的消费电子巨头也才起来。

英特尔早期的定位很聪明:别人都在“淘金”(追新技术的红利),它偏要做“卖铲子的人”(提供核心技术)。

别人做电脑,它就做电脑的“心脏”,芯片,这种差异化让它在PC时代站稳了脚,不过在几轮科技浪潮里,它也经历了不少转型的苦。

而现在AI时代的转折点已经到了,能不能抓住,决定了未来10年的职业高度,很多人还没理清AI的逻辑,第一批靠AI赚钱的普通人已经行动起来了。

有两个例子很典型:最近Venus的内测邀请码炒到了10万元,要是早期申请了,转手卖出去就能赚一笔,这说明只要早接触、早布局,就能抓住先机。

还有一批人更出人意料,今年春节的时候,“AI算命师”和背后的推广者靠DeepSeek赚了钱。

用户输入生辰八字,AI能组合出52万多种“命运解读”,这种“赛博算命”特别火,让AI算命软件在春节卖得特别好。

而且软件上还能挂手串、金银首饰、开光转运产品的链接,诱导用户多买,赚得更多。

这些人没被AI替代,反而用AI的“内容生成能力”,结合大家对“未知的好奇”,搞出了新的赚钱模式。

这也印证了之前的观点:需要“灵感”的工作,AI做不了,比如看透用户需求、设计赚钱模式,这些都需要懂人性,不是靠技术就能搞定的。

当然,随着AI用得越来越广,道德规范和监管肯定会跟上,比如“AI算命”可能涉及虚假宣传,以后大概率会被管起来,但这并不影响“借AI找机会”的核心逻辑。

我们普通人可能不懂AI技术,但懂人性、懂社会,这就是优势,要是AI把重复活都干了,那“担责任”“做判断”这些需要人来扛的“脏活累活”,反而会更有价值。

不过也不用把AI想得太“凶”,ChatGPT之父奥特曼说过,AI不是来替代人类的,是帮我们找回“做人的特权”,把重复活甩出去,去做更有创造力、更有温度的事。

从积极的角度看,AI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省下来的时间能让我们更专注于解决创造性问题,活得更像“智慧生物”。

而且顺着这个逻辑,AI还会催生出三类新工作机会,分别是替代性场景、增量型场景和重构性场景。

其实英伟达CEO黄仁勋那句话说得很对:未来AI替代不了人,但不用AI的人,会被用AI的人替代。

这句话不是制造焦虑,是提醒我们:AI是工具,不是对手,2亿人需要转型的数字,看着吓人,但背后其实是2亿个“升级自己”的机会。

只要找准“人类独特价值”的核心,学会跟AI协作,不仅能守住饭碗,还能在这场技术浪潮里找到新的“搞钱”路径。

来源:陈大官人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