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我国科普事业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等四方面来开展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要“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将“科学家精神”放在和弘扬科学精神并列的位置,说明我们科普工作中向大众传播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不仅仅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一个知识传播方式极端丰富并且不断演变的时代。作为一个长期在科普领域工作的职业人员,我感到在“四科”这个维度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方面都有属于比较具体的内容,而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相对更抽象一些,其在大众传播层面的难度更大,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传播科学精神必须有所依托,科学家就是科学精神最好的载体,也可以说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具象延伸和具体体现。
何为科学家精神?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过一句闻名世界的话——“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侧面说明了科学家精神所应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荣誉性,以及家国情怀。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具有中国独特气质的科学家精神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一方面是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作风和学风建设,另一方面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科技创新能力,是引导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顺利成长的重要措施。我认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根本工作,就在于动情入理、贴近人心,多角度、多层次地讲好科学家的人生故事。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祖国大地上从不缺少动人的科学家故事。从奔赴大漠隐姓埋名的“两弹元勋”,到扎根田间风吹日晒的育种大师,大批科学家就是凭借对人民对社会全身心的关心,才做出了令人赞叹的事业。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正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的。
由于以前条件和环境所限,老一辈科学家所处的年代确实与大众的交集比较少,工作不容易被外界了解。可现在的情况不同,新一代科学家身处的时代,不仅仅科研条件今非昔比,媒体资讯业更为发达,中青年科学家也展示出了更多的个性。
很多科学家既能把科研创新搞好,还可以多元化发展,有的人办企业,科技转化造福社会;有的人投身公益,参与科普,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他们参与科普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讲座、报告、写文章、录视频、策划纪录片、科学主题脱口秀,甚至直播讲课。正因如此,报道方式也要多样化,用最时髦的方式,解释科学家正在做什么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转化成哪些社会动能,让更多公众明白:原来科学家也可以这样!
科学家有时代性,弘扬科学精神也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舍弃,而是不断积累,就好像时代的发展并不会遗忘老一辈科学家,每个时代都可以用它最流行的方式来记叙古往今来所有优秀科学家的事迹,以及提炼其中鼓舞人心的精神,这些积累会形成一本不断增厚的“武功秘籍”,当一个人或一个集体遇到困难,迷茫不自信的时候,拿起它、翻开它、阅读它、感受它,相信会找到令人自信振奋起来的答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