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王纪善吴承恩写《西游记》时顺带把武穴梅川古称匡山捋了出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7-26 23:57 1

摘要:最近看《广济天下》公众号的文章,说武穴太平山是《西游记》“花果山”的原型地,还称书中描绘的景观几乎都能在武穴匡山中找到,这可是武穴《西游记》研究会的重要成果。

最近看《广济天下》公众号的文章,说武穴太平山是《西游记》“花果山”的原型地,还称书中描绘的景观几乎都能在武穴匡山中找到,这可是武穴《西游记》研究会的重要成果。

十多年前就有人说,武穴市北的古匡山应该是《西游记》成书的原型地,因为1568 - 1570年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做纪善(相当于老师),在那儿呆了两年,曾遍游故县广济的匡山群山,像横岗山、太平山、一尖山、小西天灵山,之后才在家乡连云港成书。这些山中很多景观与《西游记》书中景观高度吻合。蕲春的《西游记》学者郑伯成在1999年出版的《〈西游记〉与湖北蕲州》一书中考证,吴承恩的游览路线是:蕲州→菩提→四望→匡山(横岗山、太平山、一尖山)→云丹山→苦竹→古角→仙人台,这条线路涵盖蕲春、黄梅、广济3县,也就是俗称的蕲黄广,综合这些得出了结论。

我最初的想法,一是觉得好笑,二是觉得也挺好。毕竟总算有件拿得出手的旧事,能把快要被遗忘的广济故县拿出来晒晒太阳,露露脸。看了这篇《西游记》研究文章(后面有链接)后又有了新的想法。

一是文章合情合理,分析与考证相当可信;二是不管与《西游记》描述的胜境有多大相似度,武穴的学者不排斥其他原型地的传说,也不贬低其他原型地的文旅宣传,还互通信息达成共识,这很不容易,彰显出武穴人民的格局和整体素质。向文章作者致敬。

文章提到《西游记》书中60多处景观和横岗山周边景致几乎一样,特别是2014年出土的石猴雕像,还有本地流传千年的拜猴、供猴习俗,这是其他原型地所没有的。据考证,这尊出土的猴石雕是隋朝产物,距离吴承恩在荆王府做纪善约900年,吴承恩遍游山中时想必是和石猴见过面,对上了眼,然后脑洞大开构思出西游百回章节。

我也是匡山的一员,虽然觉得《西游记》成书原型地就是家乡那些看惯了的山、河、林、草、涧、洞、溪流、飞瀑有些意外,但稍微回味一下,也觉得很合理。

比如匡山区域横岗山下的广济故县梅川镇,不但人口众多,还是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的出生地。

相传四祖道信出生后啼哭不止,他的父亲虽是首任县令,四处寻找名医却毫无办法。着急的时候正好有个僧人主动前来,指点说可取衙前井水来洗浴。他父亲照做,孩子马上就不哭了。7年后,道信随僧人出家习禅,最后在今黄梅县破头山坐禅,成为中国禅宗四祖。这口井后来被人们称作“浴佛井",历1500余年仍在使用。

道信习禅悟道后传五祖,开启了中国佛教传播从行僧到坐禅的重大转变。这就好比古代农民起义只注重攻城略地,图一时之快;也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永远只有手中那一根是自己的;不重视建立根据地,没有后援,难以长治久安。

近代,教员在创业阶段特别注重根据地建设,最终取得成功或许就是借鉴了四祖由行僧改为坐禅的成功案例。

历代苦行僧向百家布道,只取一瓢饮;而坐禅讲法能聚集更多信众,从而能更好更快地“广济天下,普度众生”。所以,道信声名远扬,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令,邀请道信入朝为官,但道信不为所动,继续在民间传经布道。

匡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句土话,“和你一说就是匡山的(也作方言:匡散的)”。多年来没人能领会这句土话的真正含义。结合这篇讲述匡山是《西游记》原型地的文章,再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匡山应该是指四祖道信出生地广济县城或者广济周边区域。这片区域在未设立县治之前,东到黄梅县城40公里,西南距蕲州县城50公里,西到现在的蕲春县城漕河镇虽然只有20多公里,但漕河在1949年之前只是个非常小的农村市集,对方圆50公里的匡山地区根本没有辐射力,更没有约束力。

在未设立县治以前,匡山地区应该是民风剽悍,盗匪横行。那时的匡山也是王法难以触及的地方,是未受教化的蛮荒之地。传说设立县治就是为了加强皇权的约束。

在此之前,匡山应该是内外民众对这一区域人民的统称。即便设立了县治,道信的父亲就任县令,这一地区被称作匡山的现状或者习惯也不会马上改变。

后来因为道信声名远播,匡山地区的人民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民风开始变得淳朴,但匡山内外已经习惯把这一区域的人民统称为匡山(人)。所以才有“匡山的,或者匡散的”土话流传至今。县治所在地顺理成章被称为匡山。

因为县治的缘故,千百年形成的市集更加繁荣,方圆几十、上百公里的民众都以到县治去交易、游览为荣,产生优越感,但还是沿用之前的叫法匡山。

传说和历史记载表明,梅川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朝时期,蕲王朱仲良在镇中的河道旁种了千株梅花,形成了壮观的景象,因此得名“梅川”。梅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蛮荒时代。梅川镇这三个字的历史最多不过50年。

那么,明朝以前广济县城不可能只简单直接地称作县里、县上、县城、永宁县、广济县。有其他名称才合理,匡山就是最合理的称呼。

广济方言里“山”和“散”的发音相同,只不过“匡山”和“匡散”在广济方言里意思差别很大。后来匡山的名称虽然被“梅川”二字取代,但当地人对匡山的古称仍然念念不忘,还愿意称自己是匡山人。可外界已经逐渐接受“梅川”这个新称谓,如果有人还自称“匡山(人)”,别人就会调侃你,“和你说(就是)匡山的”,最后演变成“和你说就是匡散(山)的”,意思就是我们“两个说不到一块儿”。

来源:天天红日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