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事件】特朗普施政乱糟糟,他为什么还能获得支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2:45 1

摘要:特朗普可以在一天之内,断然推翻关于自闭症成因的科学共识,同时将一个左翼反法西斯运动单方面定性为国内恐怖组织,这些举动不仅在美国国内引发巨大法律争议,甚至让人质疑总统是否拥有如此行事的法定权力。

【解读大事件】特朗普施政乱糟糟,他为什么还能获得支持?

特朗普施政给人留下的“乱糟糟”印象,首先源于其决策风格的随机性与突发性,他的许多政策动议往往像是个人执念的即时驱动,而非经过周密规划的系统性方案。

特朗普可以在一天之内,断然推翻关于自闭症成因的科学共识,同时将一个左翼反法西斯运动单方面定性为国内恐怖组织,这些举动不仅在美国国内引发巨大法律争议,甚至让人质疑总统是否拥有如此行事的法定权力。

这种“想到哪儿干到哪儿”的风格在外交领域同样显著,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就发生过令人瞠目的180度大反转:从一度主张乌克兰应接受现实、甚至暗示其以领土换取和平,转而高调宣称在西方支持下乌克兰应“赢回全部领土”。

这种剧烈转向使得欧洲盟友都措手不及,虽然背后有欧洲国家持续游说、普京在领土问题上不妥协使其挫败,以及其幕僚战略判断等多重因素,但外在表现确是政策的极度不连贯性。

在国内治理上,特朗普的施政路径常与司法系统激烈碰撞,导致其政府陷入“诉讼泥潭”。上任不到五个月,其行政令就已引发超过300起诉讼。

特朗普调动国民警卫队进驻洛杉矶以管控治安的决定,很快被联邦地区法官裁定为违法;他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加征的“对等关税”,也遭到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质疑,被裁定为违法。

这种行政与司法之间的“拉锯战”已成为其执政的常态,政策出台后常常伴随“反转再反转”,进一步强化了外界对其政府运行混乱的观感。

然而,尽管施政显得杂乱无章且争议不断,特朗普在美国国内却依然保有相当程度的支持基础。这背后的逻辑,并非其政策本身有多么完美或有效,而在于这些政策精准地服务并巩固了支持他的特定利益集团,并通过一套强大的舆论机器将其包装成“为民请命”。

金融资本是特朗普最坚实的后盾之一。在他第二任期初,他推动签署了“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其核心之一就是将第一任期内的减税措施永久化。这套方案表面上是为所有纳税人减负,但实质上是为富人和大公司送上了厚礼。

对于华尔街而言,特朗普政府放松金融监管、持续减税的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投行股价的上涨。在高额利润面前,华尔街精英们自然愿意成为特朗普的“金主”,正如高盛前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私下所言,“特朗普能保障我们的利益”。

资本的支持,为特朗普提供了敢于不断“折腾”的底气。

传统能源产业和部分科技巨头也将特朗普视为自身利益的“守护神”。对于石油、天然气公司来说,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放开本土化石燃料开采的政策,与民主党力推的“绿色新政”形成了鲜明对比,无疑保障了他们的生计和发展空间。美国石油协会曾直接向特朗普的竞选团队提供巨额政治捐款。

在科技界,尽管特朗普本人与硅谷关系微妙,但像马斯克这样的标志性人物,也会因为特朗普对科技巨头相对“宽松”(相较于民主党意图加强反垄断和数据监管而言)的态度而选择支持他,甚至通过举办活动等方式在关键摇摆州为特朗普拉票。

这些工商业巨头利用其影响力,通过企业内部宣传甚至暗示就业与政策取向挂钩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量员工的投票倾向。

一套盘根错节的保守派舆论宣传网络,则在特朗普与普通选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尽管这座桥梁有时传递的是经过筛选和包装的信息。像本·夏皮罗这样的保守派舆论领袖,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不断将美国民众面临的生活成本上升、就业焦虑等现实问题,归咎于民主党的政策和高企的通胀,并将非法移民塑造为抢夺工作和福利的威胁。

与此同时,他们又将特朗普描绘成敢于挑战政治正确、为普通美国人发声的“斗士”。即便特朗普的政策,如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实际上可能推高了部分国内商品的价格,甚至引致了70%的美国企业CEO的不满,但这套叙事策略依然能有效地将一部分中产阶级和小生意人的不满情绪引向外部,并让他们相信特朗普是更能保护其利益的选择。

一些组织,如由查理·柯克创立的“转向美国”,更是深入大学和社区,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保守主义理念,为特朗普在年轻群体中开拓支持空间。

然而,光鲜的政治口号与严峻的经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裂痕,这也开始侵蚀特朗普的支持基础。最新的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有所下滑,降至41%。民众的不满焦点直接指向经济和高生活成本,仅有35%的人认可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认可其在降低生活成本方面表现的更是低至28%。

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经济正走在错误的轨道上。八月份失业率升至4.3%,创下近四年新高,非农就业人数增长也远低于预期。这种“经济停滞感”笼罩着许多美国家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特朗普打着“美国优先”和“保护中产阶级”的旗号,但真实的财富分配可能正如一些分析所指出的:减税的大头最终流向了最富有的1%人群,而中产阶级的实际收益微乎其微。

更令人忧虑的是,政治极端主义的阴影在美国社会持续蔓延,甚至超过了经济问题,成为部分美国民众最大的担忧。查理·柯克遇刺事件等政治暴力现象,凸显了美国社会在民主、共和两党持续对立下的严重撕裂。

然而,民调显示,两党在应对极端主义问题上均未能给民众带来足够信心。这说明特朗普所代表的政治风格,既是当前美国政治极化的产物,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极化。他所倡导的“美国优先”对外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表现为高度的交易性。

在乌克兰问题上,其立场转变的背后,也隐藏着让欧洲承担更多成本的算计。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支持乌克兰“夺回全部领土”的三个前提是“时间、耐心以及欧洲的财政支持”,其策略被概括为“美国只出口号,欧洲出钱”。

这种思路与其“美国优先”的逻辑一脉相承:一方面,美国自身的军工复合体确实从持续冲突中获利匪浅,对乌军援的资金有相当比例流回了美国军工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将安全成本转嫁给欧洲盟友,美国试图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战略对手的目标。

因此,特朗普看似“乱糟糟”的执政风格之所以未能撼动其基本盘,根源在于美国政治深层的社会裂痕和利益驱动机制。

特朗普的政策核心并非服务于国家整体的长远利益,而是优先满足那些能为其提供政治现金、选票和舆论支持的特定集团——无论是渴望减税和放松监管的金融资本与能源大亨,还是寻求政策庇护的科技巨头,或是被文化战争和身份政治议题动员起来的保守派民众。

这套“利益优先”的政治逻辑,使得特朗普即使在内政外交上显得反复无常、四面树敌,但只要他能持续为背后的核心支持力量输送利益,并通过强大的保守派媒体网络将这种“交易”包装成对“沉默大众”的代言,他的政治生命力就依然能够维持。

这种现象深刻揭示了一些西方国家内部面临的困境:当政治演变为一场纯粹的利益计算和部落认同的游戏时,执政能力的实际成效可能退居次席,而撕裂社会、迎合特定群体的短期策略,反而可能成为获取支持的有效途径。

来源:大象看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