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髓炎是骨骼组织感染性疾病,由细菌、真菌或分枝杆菌多种致病菌引起。中医里面称为“附骨疽”,指毒气深结于骨的化脓性病变。
骨髓炎是骨骼组织感染性疾病,由细菌、真菌或分枝杆菌多种致病菌引起。中医里面称为“附骨疽”,指毒气深结于骨的化脓性病变。
根据2025年最新临床指南,骨髓炎可分为急性、慢性及特殊类型,不同分型对应差异化的症状表现与预后风险。
骨髓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往往伴随着明显的症状变化,从局部红肿热痛到全身中毒性感染,从急性发作的剧烈疼痛到慢性迁延的窦道流脓,症状的多样性直接反映了病情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1、局部疼痛
局部疼痛是骨髓炎的第一刺激信号,早期或急性发作时可有剧烈疼痛,持续性跳痛或刺痛,活动/触碰加重,如果是儿童骨髓炎,会因骨骼生长活跃,疼痛更显著,夜间可能痛醒啼哭。还会有深压痛,早期无明显肿胀,但深压病变部位疼痛剧烈,提示骨膜受刺激。
当疼痛转为持续性钝痛后,就意味着从急性骨髓炎转为慢性骨髓炎了,病理性骨折风险显著增加。生活中,慢性胫骨骨髓炎患者可能因轻微外伤导致骨折,此时疼痛会突然加剧并伴随畸形。
2、局部红肿发热
感染后24-48小时内出现皮肤温度升高3-5℃,伴搏动性红斑。如股骨骨髓炎患者大腿周径可增加5cm以上,皮肤紧绷发亮,可能形成张力性水疱。一周左右脓肿破溃,疼痛暂时缓解,流出脓液会带有少量血丝,窦道形成后反复流脓。
特殊人群如儿童长骨干骺端(如胫骨、股骨)好发,新生儿因骺板屏障未形成,易累及骨骺。
当病程超过3个月后,就进入了慢性期,发展为慢性骨髓炎,皮肤开始逐渐出现色素沉着、形成瘢痕,窦道周围可见“菜花样”肉芽组织。慢性足跟骨髓炎患者可能因长期流脓导致足底溃疡,严重者或最终需截肢。若局部组织出现紫绀或发黑,则可能预示着组织坏死。
3、功能障碍
当感染累及关节时,可能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若出现在长骨,或会导致骨缺损,骨长度减少。据统计,慢性骨髓炎患者中,30%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脊柱骨髓炎的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达45%。
● 关节型骨髓炎:如髋关节骨髓炎可导致“屈曲-内收-外旋”畸形,步行能力丧失。
● 脊柱骨髓炎:椎体破坏引发脊柱侧弯,压迫神经根导致截瘫。
● 儿童生长障碍:胫骨近端骨髓炎可使患肢短缩2-5cm。
图:膝关节骨髓炎患者
急性期骨髓炎全身症状以高热(常达39℃以上)、寒战、乏力为核心,儿童患者可能伴随烦躁易怒或嗜睡,提示感染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当病情未经控制,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后,急性期的剧烈全身性症状逐渐消失,仅在急性发作时出现低热局部红肿加剧。
● 急性期:体温常>39℃,伴寒战、心率>120次/分。儿童患者可能出现高热惊厥。
● 慢性期:低热(37.5-38.5℃)持续数月,提示感染未控制。
儿童骨髓炎以血源性传播为主,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急性起病时疼痛剧烈但骨质修复能力强,及时治疗可避免骨骺损伤导致的生长障碍。
成人骨髓炎则多继发于创伤、糖尿病足或手术感染,慢性化风险更高,尤其合并免疫抑制如化疗患者或血管疾病如糖尿病足时,感染易扩散至深部组织,形成“隧道样”脓肿,增加治疗难度。
严重并发症的识别,脓毒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急促、低血压,需紧急抗感染与支持治疗;病理性骨折多因骨质脆弱引发,需外固定或内固定治疗;癌变虽罕见,但慢性窦道长期不愈者需定期活检排除恶变。
湖北夏小中医院提醒您:从我院治疗此类疾病40余年的经验,不管是急性骨髓炎,还是慢性骨髓炎对我们的危害都很严重,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保全肢体健康。
来源:中医骨科专家夏小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