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患者李女士反映,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可认出。该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其有可能被
近日,患者李女士反映,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可认出。该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其有可能被拍摄,更不用说征求她的明确同意了。
当患者走进诊室寻求专业诊疗时,他们期待的不仅是医生的专业建议,更是一份基本的尊重与隐私保护。然而,上海某三甲医院发生的偷拍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医疗场景中令人不安的一幕:患者的就诊过程未经同意被制成短视频发布,尽管面部打了马赛克,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细节仍使熟人能轻易辨认。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是部分网红医生为流量不惜侵犯患者权益的伦理失范,更是对医患关系本质的严重背离。
医疗场所具有天然的私密属性,患者在此展露的是最脆弱的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也明确要求保护患者隐私。当医生将患者的就诊过程转化为短视频素材时,即使技术上做了模糊处理,那些独特的步态、声音特征和病史细节,仍可能成为识别身份的线索。这种“伪匿名化”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敷衍,暴露出部分医疗从业者法律意识的淡薄。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正在异化本应纯洁的医患关系。当医生将镜头对准患者而非专注于诊疗本身,当患者的病痛成为博取关注的工具,医患之间的信任基础便遭到了侵蚀。患者不再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而沦为了免费群众演员;医生的专业形象不再建立在救死扶伤的实践上,而依赖于精心设计的流量内容。这种扭曲的关系模式,损害了患者的权益。
医疗短视频本身并非原罪。优质的医学科普能够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无论是问诊短视频,还是手术直播,都可以促进医学教育发展。关键在于内容的边界意识与伦理自觉。真正的医学传播应当以尊重患者权益为前提,在展示专业价值的同时守护人性尊严。
医疗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怀,而非流量的追逐。当医生拿起手机记录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诊室里那位真实的患者,而非屏幕后虚拟的观众。唯有重拾医学人文精神,筑牢隐私保护底线,才能让医疗短视频回归专业与伦理的正轨,重建医患之间应有的信任与尊重。患者的病情不应成为流量的卖点,这是医学伦理不可退让的底线,也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
最起码,在拍摄的时候得征求患者的意见,不能当“偷偷摸摸的导演”。试想,有几个患者想把自己的病情暴露在网络之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