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书法历史的列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2:08 2

摘要:当今之世,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但对书法的历史,中国汉字的演变,发展,各个时代的书法家及其艺术特点,风格不太了解。而有的人总想急于求成,急切功利的人,更需要好好学习,才能不迷失方向。

姚诗圣(原创)

(一)

当今之世,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但对书法的历史,中国汉字的演变,发展,各个时代的书法家及其艺术特点,风格不太了解。而有的人总想急于求成,急切功利的人,更需要好好学习,才能不迷失方向。

书法的历史,就象一列驰行于漫长铁路的绿皮火车,沿途要经过许多站台。我们不妨去乘坐一次这辆绿皮火车,观赏了解一下沿途的风景,游览一下祖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增加些阅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颇有好处的。

中国的文字,最早是以图案形成,从记事开始的。到了甲骨文后,又开始逐渐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与演变,才有了如今完整的文字。而书法则是以中华文字艺术的形式出现,不断地改变,创造,提升,形成了含意深刻,形态优美,造型独特的书法艺术。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丞相李斯为了统一文字,把当时六国不同的文字,加以改革,使其整齐划一,即成了小篆。但朝庭奏事繁多,篆书笔画仍太繁复,写起来很费事。当时有个獄吏程邈,因罪被囚在监狱里,他把大小篆的笔划和结体作了简化,又把圆转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很方便。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于是人们就把陈邈发明的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隶书从秦代起,经过两汉到三国,在楷书尚未创制通行以前,都仍使用隶书。但其形体却逐渐有所改变和美化。西汉的隶书,还有些秦隶的遗意。到了东汉,特别是后期,便趋于工整精巧。.结体扁平,笔画间出现了波磔,形成了汉隶的楷模。晋唐以后直至近代,虽楷书盛行,而隶书却不废,正是由于两汉的隶书结体富有变化,风格多样和艺术性强的缘故。

汉隶是汉代书法艺术的特有成就,字体的肥瘦大小,结构运笔,变化无穿,各尽其好。它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撇捺左右,象八字一样,舒展大方,所以也有人叫它“八分”书。我把隶书的潇洒运笔,和优美的造型,当做书法中的美术字。

汉代是碑、碣刻制盛行的朝代。为了歌功颂德,宫阙墓志都喜欢刻石。大的为碑,小的为碣,也有题字,展示于世。

汉碑隶书的形式风格多样,大碑中以《礼器碑》瘦劲宽博,笔画刚健。《史晨碑》,《乙瑛碑》笔划从容秀雅。《张迁碑》方劲沉着,笔力雄厚。《曹全碑》飘逸灵动,秀美多姿。《石门颂》字字挺劲飞动,势如长枪大戟。《西狭颂》则笔笔平稳,《郙阁颂》字体厚重古雅,均各显其艺术魅力。

楷书也叫真书,古时又叫作楷隶,以钟繇为代表,善作隶书,始于楷法。也就是说,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始于魏而盛于晋,汉代没有楷书的遗迹。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楷书遗迹,有魏代的书法家钟繇,又有吴之谷朗碑,笔体已接近楷书。西晋人陆机的《平复帖》,是最早的书家墨迹,还带有章草的笔法。可以说,楷书在晋初根本不通行。到了东晋,才是楷书与行书最盛行的时期。

南北朝的书法,分为两派。钟繇,卫環为南北宗的共祖。以后,索靖为北宗,王羲之为南宗。南宗长于书牍,北宗长于碑版,如江河之不能相合。南宗派的代表书法家为王羲之(东晋),其子王献之,家族王僧虔(南齐),僧智永(陈)为王羲之第七代孙,均属南派。北宗的代表为索靖(晋),崔悦(后赵)学卫瓘,卢谌(晋)‘学钟繇。高遵,沈馥(后魏),姚元标(北齐)善草隶,赵元深(北周)等。北派多是继承汉碑遗法,故魏碑结体多存隶法。南北两派各有所长,表现出来丰富多彩。

到了陏朝,书法也出现综合南北的趋势。《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都是方圆并妙,洞达舒朗,熔合了南北于一炉,开唐之先导。

其后唐代继隋朝而起,在书法史上可算是中兴时期。如初唐书家欧阳询,虞世南等,都是隋代人。从书法上说,他们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的,并且还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挌。

出土的甲骨文(一)

出土的甲骨文(二)

汉代的隶书(一)

汉代的隶书(二)

统一了文字的小篆刻石

汉代的隶书(一).

统一了文字的小篆(二)

王羲之书的《蘭亭集序》

具有东方神韵的楷书

汉代的隶书(一)

汉代的隶书(二)

来源:书法文渊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