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本来满怀期待,结果却差点搞得“社交癫狂”?《花儿与少年7》开播后,大家翻着嘉宾名单,看到有那英、马思纯这样的明星,还有张雅琪这类新面孔,本以为能有一次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然而,第一期节目一结束,很多观众的脑海里只剩两个字——“别扭”。而
【引言】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本来满怀期待,结果却差点搞得“社交癫狂”?《花儿与少年7》开播后,大家翻着嘉宾名单,看到有那英、马思纯这样的明星,还有张雅琪这类新面孔,本以为能有一次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然而,第一期节目一结束,很多观众的脑海里只剩两个字——“别扭”。而这样的“别扭”来自哪里?是人的真实不够,还是节目组的设计太“假”?
【第一高潮】
一开场,节目组就安排了一场“分工合作”的做菜环节,七个嘉宾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看着流程,是既体面又井井有条;实际上,矛盾和尴尬早已悄悄埋下。例如,在选择导游任务时,规则说谁不想参加就可以直接退出,但这便利条件似乎只是看上去“自由”。马思纯本来选择了“走”,可节目组一句话,“就你一个人去机场,其他人都留下”,直接把她推到墙角。她的脸上写满了“不愿意”,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接受任务。
这选任务环节显得非常强硬,把个人选择硬生生变成了“被安排”。作为观众,看着马思纯的尴尬心情,心里也止不住地想:这节目组的规则究竟是在“尊重选择”,还是在“设局埋雷”呢?悬念就从这里开始升起:这次旅行的“别扭”还会延续吗?
【发展过程】
接下来,矛盾愈演愈烈,而那英这个“强势大姐”可谓成为本期节目争议的核心。首先是车里的夜游提议,当龚俊提出要去夜游时,大多数嘉宾已经疲惫不堪,连眼皮都快抬不起来了。按常理,这时候谁都希望能先休息,毕竟旅行中最重要的是享受而不是勉强。然而,那英偏偏不走寻常路,直接一句“不要去了”,仿佛自己就是全队的发言人。这是活态民主还是强行控制?大伙儿的沉默表情已经替他们回答了问题。
还有一段与陈数和张晚意有关的“小细节”,更是在网友之间掀起评价的风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两人对着喝同一瓶饮料,仿佛是认识十年的老友那样随意。那英提醒他们“用纸巾擦一下”,谁料陈数却说,“擦了就是嫌弃”。这个画面引起了不少争议:大家刚认识没多久,真的有必要这么“亲密”吗?这一举动不仅让观众看得头皮发麻,连不少网友都直呼“太假了”。
就连最简单的煮泡面环节,也被搞得像是做实验。李沁和张雅琪两人捧着手机查教程,最后煮出来的不过是一碗普通泡面加个鸡蛋。一顿简单的饭,也能演绎出一股微妙的别扭感,对观众而言反倒成了笑点。有人调侃,“这节目煮泡面比拍美食纪录片还讲究。”而观众真正想看到的,是一种自然,有点插曲也没关系,至少透着点真人的烟火气。
【第一低潮】
节目播出后,网上的声音逐渐分裂,支持和反对两派开启了大辩论。一些人认为,这一季虽然有了更多咖位更高的明星,但整体氛围还停留在强行制造“团结”的套路上。尤其是现阶段,那些刻意为之的场面,反而让人感觉像穿了一双不合脚的鞋:明明大家都“各有立场”,却要装作“其乐融融”。
也有人从反方角度提出,节目组这样设计也有苦衷。不让嘉宾冷场、不搞尴尬,是为了确保节目的节奏和趣味性。假如节目任由初次见面的嘉宾各说各话,那整个旅行不就变成了“不融于群”的孤单行动么?站在这一角度,节目组的设计初衷并不是要制造假象,而是为了呈现出一种“更有戏剧性”的共同行动。但问题就在于,戏剧性和真实性,到底该怎么平衡?
实际上,节目组呈现的假性和谐,也让观众感到一种诡异的平静。大家看着节目中嘉宾们彼此过分热络却避开尖锐话题,表面上似乎是“和平共处”,可实质却暗流涌动。那些未说出口的矛盾和真实,才是让节目的氛围看起来那么别扭的关键。
【第二高潮】
就在大家以为整期节目不过是“小尴尬集合”时,却迎来了节目的另一重转折点。后面的片段解锁了更深层的矛盾,既包括嘉宾之间微妙的火药味,也包括观众对于节目形态的深度质疑。
比如,有网友观察到,几位嘉宾在面对团队任务时的互动完全失去本心,更多在意的是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而这样的“镜头表演”让旅行中的真实感大打折扣。张晚意和陈数的“亲密”,那英的强势,一切仿佛都在遵循剧本的安排。观众直言,“比电视剧还要戏剧化的旅行,能有真实感吗?”
此外,从节目组高呼“团结”的实时对比画面中,更逐渐显露出不少嘉宾之间性情的反差。表面上是全员配合,但实际聚餐时却分小圈子行动,甚至在一些环节中转移话题以避免矛盾爆发。节目组刻意制造的稳固的“旅行团荣誉”,最后变成了几个零散的个体,观众不仅没感到轻松,反而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违和感。
【第二低潮】
事态看似缓解,但揭露出的问题却更棘手。嘉宾们的关系未能真正热络、互动频率不高,而节目组的设计却越发复杂,导致观众的思考陷入糟糕循环:到底是游玩还是演戏?
与此同时,节目后期还爆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几位嘉宾的微博发声显得相当统一,连用词都一模一样。一些观众猜测是节目组强制营销,“配合良好的团队形象”这件事从节目中延续到了社交网络。这样的操作一经曝光,网友们不满的情绪再度发酵。甚至连一些媒体开始转向,调侃节目组是被迫拿“霸总高管式”模式经营综艺。
这时,各路评论涌现:有人把这种粉饰形容为“社交假面”,有人直言“想看的不是公式化的互动而是真人旅行”。双方争论的关键点,似乎已经不仅是节目质量,而是观众对真实性的极度渴求。
【写在最后】
一档旅行综艺的目标本该是让观众感受到轻松和欢笑,可《花儿与少年7》却将“别扭”演绎到了极致。节目组在设计时,似乎已经定义了嘉宾的“配置”和互动方式,误以为只要投放高人气明星,就可以弥补内容漏洞。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真实的情感和自然流露,再豪华的嘉宾阵容也难以挽救节目感染力。
这季节目倘若真的想突破,就应该让嘉宾真正放下社交包袱,避开刻意生产的尴尬。正方所谓“融合度够高”,从反方角度看不过是用精致的外壳掩盖了裂缝。节目若继续选择强推和谐,那只会让观众越来越疏远。毕竟,谁会喜欢一碗连泡方便面都要靠教程的旅行综艺呢?
【小编想问】
所以,问题来了:高光明星们强行被拉入“社交炼狱”,你会看得开心还是不忍心?《花儿与少年7》的本质,到底是旅行杂记还是“形象营销”?如果嘉宾连旅行都不能自由,观众还能指望真实吗?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贝贝综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