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神秘富豪,他不仅是东南亚商界巨头,更是民国金融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神秘富豪,他不仅是东南亚商界巨头,更是民国金融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相比较今日富豪榜上的名字,他的财富实力简直是降维打击: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厦门华侨巨贾黄奕住。
1884年,16岁的黄奕住背着剃头挑子从福建南安出走南洋,几年后就成为了震动东南亚商界的糖业大王。
在印尼棉兰,他发现殖民地的糖业贸易被荷兰商人垄断,但华人商铺的零售网络却遍布街头巷尾
黄奕住搭建了糖业产销联盟:他先将福建老乡的杂货店发展为分销点,用赊销模式解决小店资金周转难题。
接着在爪哇建立甘蔗种植园,形成从原料到终端的三级管控体系。
到1910年,他创建的日兴行已经控制了南洋三分之一的糖业贸易,还迫使荷兰商人不得不与他签订价格协议。
这种以渠道反控上游的商业思维,比现代连锁模式早了半个世纪。
1919年印尼排华,黄奕住将2000万荷兰盾(约合当时9000万美元)资产兑换成35箱金条,通过英国汇丰银行秘密运抵厦门。
这笔巨款如果按大米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现在约200亿元人民币。
1921年黄母寿宴的街头捞银事件,看起来像是炫富其实是精明的社会资本投资。
根据《厦门金融志》记载,四个路口的木桶共投放8000枚袁大头,但黄奕住特意要求掺入10%的错版币。
这些稀有银元流入市面后,反而激发了民众的持续讨论,无形中强化了他的点石成金的民间信用
这种病毒式营销思维,比现代品牌传播理论早诞生了80年。
此举为后来创办的中南银行铺垫了民意基础
当时厦门民间流通着各国的银元,黄奕住借寿宴示范了标准银元的购买力:1枚大洋可买30斤大米,而路人随手拿的相当于劳工半月的收入。
这种直观的价值宣导,为后来发行纸币建立了信任锚点。
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是民国首批获准发行纸币的私营机构。
黄奕住70%的控股比例,放在当下相当于个人拥有中国人民银行七成股份。
该行纸币的防伪技术是来自美国的钞票公司,票面印有黄奕住亲自确定的闽南语信用字样,这种本土化设计的纸币在东南沿海流通率超过官办银行。
他通过中南银行投资厦门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基建项目,形成金融-实业闭环。
1935年法币改革取消了私营发钞权,黄奕住已经提前三年将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节奏的精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对比黄奕住与当代富豪,当下首富们身家多源于上市公司股权,而黄奕住持有的是国家金融特许经营权,发钞权意味着能通过货币乘数创造信用,这种财富杠杆是股权增值无法比的。
2023年中国首富身家约3500亿元,但如果按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占比折算,黄奕住当年控制的金融资产相当于现在2.8万亿元规模。
更不必说通过中南银行影响的实体经济网络,从上海的保险业到厦门的城市建设,构成了真正的资本生态系。
来源:鉴史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