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时间过得真快,今日9月25日,农历八月初四,凌晨我这里又下了一场雨,早上起来已经感受到了明显了凉意,不过也就是这样,毕竟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分节气,天气也会一天比一天凉快下去,我国大部分地区也会逐渐进入气象学意义的“秋季”。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时间过得真快,今日9月25日,农历八月初四,凌晨我这里又下了一场雨,早上起来已经感受到了明显了凉意,不过也就是这样,毕竟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分节气,天气也会一天比一天凉快下去,我国大部分地区也会逐渐进入气象学意义的“秋季”。
今日农历八月初四,虽说这天没有什么大的传统节日,但这天也是旧时民间的“禾苗生日”。在古代农耕社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因此,古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会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感谢自然的庇佑,并期盼未来的丰收。在八月初四这一天,人们就会向自然表示敬意,通过祭拜仪式,以此祈求接下来风调雨顺,秋收可以五谷丰登。
值得一提的是,农历八月初四还是一个“天福日”,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八”同“发”、“四”同“事”,八月初四寓意着“好事发生”,因此,在这天古人会通过理发、吃饺子等方式达到祈福的目的,故而也得名“剃头日”。这些说法虽说有几分民俗色彩,但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现实角度来看,八月初四正是农作物秋收前最后的生长期,随着每日温度渐进式下降,农作物也将成熟。过去的一些节日旧俗虽说我们已经不遵循,但相同的是,我们和古人都会比较重视天气的情况,特别是现在农作物就要成熟了,最怕的就是出现持续降雨天气。
毕竟,在持续降雨天气中,土壤水分就会过度饱和,从而导致氧气含量急剧下降,农作物的根系呼吸就会受阻,长期浸泡很容易引发腐烂。并且,持续降雨很容易导致农作物出现倒伏的情况,从而霉烂、发芽。在这种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不仅受到影响,收获进度也会受到阻碍,最终导致越冬作物播种延迟,影响收成,甚至绝收。
今日八月初四,在民间还有一句老话说:“初四不见雨,寡妇要发愁”,什么意思?下雨究竟好不好?为什么寡妇要发愁呢?我来回答:
在古人看来,虽说秋收前最好是以晴天为主,这样不仅利于农作物最后的“积温”,还能为秋收时节提供一个干燥的收割环境,但是下点雨还是有好处的,但并不是说要持续的降雨天气。因为这段时间适当下点雨,不仅有效缓解秋季的干旱,为农作物提供适当的水分,而且雨水湿润土壤还能打破土壤板结,为秋收的播种提供便利,此外还预示着冬天的降雪较多,天气也会比较冷,这有利于越冬作物在冬天的生长。那么,这个说法有道理吗?我们看看农谚咋说。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一这天下了一整日的雨,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冬天会非常寒冷,甚至要盖着三层被子才能达到保暖的效果。当然,这个说法可能会比较夸张,但突出的正是冬天的寒冷。
很多人其实不喜欢寒冷的冬天,毕竟在这样的天气下,出门就要穿着厚重的衣服,一不注意就容易受冻着凉。可对于农民来说,这样的冬天对农作物的生长却有着好处。因为许多害虫,如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和病原菌会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形式在土壤、枯枝落叶或植物残体中越冬。如果冬季比较寒冷,可直接降低这些虫卵和病菌的存活率,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为春季播种、田管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二这天下起了蒙蒙小雨,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进入冬天,就会有着较多的降雪天气,所谓“瑞雪兆丰年”,雪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很多的好处。
降雪虽说会让冬天的天气更为寒冷,但雪的导热性极差,其导热系数仅为空气的1/4,降雪后会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积雪,这些积雪就像棉被一样可以隔绝外界的低温。当气温骤降时,雪层就能阻止土壤热量快速散失,使土温维持在接近0℃的相对稳定状态,避免越冬作物的根系因极端低温发生“冻害”。
除此之外,冬季降雪量通常占全年降水量的20%至50%,当雪水在春季融化后能均匀渗入土壤,为越冬作物返青和早期生长提供关键的水分。如果冬季降雪少或者无雪,那么土壤就会直接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很容易形成过厚的冻土层,导致春季解冻时土壤水分蒸发过快,造成“春旱”的情况。而积雪融化时水分则会缓慢渗透,可避免冻土层过度发展,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为来年高产打下基础。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四这天是晴天,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一整个冬天都会比较暖和,这被称为“暖冬”;相反,如果八月初四这天下起了连绵细雨,那么这预示着冬天会比较寒冷,甚至连耐寒耐冻的梅花都会被冻的枯萎。不过,“梅花枯”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只为突出“冷冬”的特点。
冬季暖和虽说可以提高生活的舒适度,但对于农民来说,暖冬对农作物的生长会造成影响。因为对于冬小麦、油菜、大蒜等许多越冬作物来说,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完成春化阶段,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如果出现了暖冬,那么就会使这些越冬作物无法积累足够的低温时长,导致生长受阻。例如,冬小麦可能形成“哑巴穗”,即只有茎秆无籽粒,油菜则会出现“段英”,即花序中断。
并且,冬天温暖的环境,会让农作物提前返青或萌发,从而导致过度生长,出现抗逆性降低的情况。可春季气温波动大,很容易遭遇“倒春寒”天气现象,从而农田出现“春季冻害”,农作物幼苗的叶片枯死、茎秆折断,甚至整株枯萎,对之后的产量造成影响。
类似的农谚还有很多,我们从这些农谚的意思就不难理解“初四不见雨,寡妇要发愁”这句老话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初四这天不下雨,不仅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天会比较干旱,不利于秋收秋种,还预示着冬天会比较温暖,降雪天气也会比较少,这正是“暖冬”的特点。在暖冬天气下,害虫不仅可以安然越冬,农作物也无法正常进入“休眠期”,从而影响来年春季的返青生长。
特别在物质缺乏的古代,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粮食减产,那么人们会饿肚子,甚至为接下来寒冬的生计而发愁。而古代农耕事宜大多都是男人的活,家里如果没有男人(“寡妇”)就需要靠村里乡亲的接济,但粮食出现了减产的情况,人人都要为接下来的生活发愁,更不可能去接济别人了。因此,就有了“初四不见雨,寡妇要发愁”的说法。
总之,这句话虽说放在现代已经不太适用,但这句话其实更是更多的是在提醒我们,无论是对“民以食为天”的古代,还是对于科技发达的现代,我们都改变不了天气的好坏,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措施,以便应对极端天气的到来,从而减少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来源:乡村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