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76岁的父亲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实在闲不住,就和母亲把微耕机抬到那块只有0.2亩的“田巴儿”里耕地,准备种萝卜、小白菜,一则充实生活,二则满足家里吃菜之需,三则锻炼身子骨,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呢!
文/何龙飞
秋来种菜,看似平常事、一般农活,却“感染”人。
那天,76岁的父亲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实在闲不住,就和母亲把微耕机抬到那块只有0.2亩的“田巴儿”里耕地,准备种萝卜、小白菜,一则充实生活,二则满足家里吃菜之需,三则锻炼身子骨,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呢!
想想父亲的话在理,我十二分的支持、理解。当然,得叮嘱父亲“注意安全”“把握好劳动强度,莫把心衰病搞发了!”
父亲“嗯嗯”地应答,像个懂事的“老顽童”。
这下,我放心了,使劲地憧憬父母耕地、播种、吃上新鲜蔬菜的情景,心情够美好的了。
两天后,父亲再次来电,我得知:他和母亲一道已把萝卜、小白菜播种完毕,还栽了30根包包白菜苗,心里踏实,累并快乐着。尤其是一看见那些菜苗,他们心里就会滋生希冀,暖暖的;一想到秋菜丰收且好吃,心里那个爽啊不摆了。
听着父亲的话语,我除了分享他和母亲种秋菜的快乐、真诚地祝福、虔诚地祈祷外,还心生羡慕之情,被父母“人老心不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怎么也闲不住的勤劳品格”深深地“感染”着,也想像二老那样种上秋菜,以便体验生活、寻找乐子。
然而,前些年,我曾与妻子一起开荒种菜,尝到了甜头,也有疲乏、辛酸,可谓苦乐相伴、喜忧参半。近来,我们常住山上后,沾了姐姐的光,把种菜的任务交给了保姆,就只有坐享其成的分了。久而久之,我们惰性十足了。如今,受到父母种菜的“感染”后,我们要重新鼓足勇气去种秋菜,谈何容易。
那就继续接受“感染”吧,总有一天会心动不如行动的。妻子如是鼓励我,但我就是下不了种秋菜的决心,毕竟只想吃“现成”,怎愿去辛苦劳作!
不过,我还是趁着跑步的时机,目睹了姐姐家保姆种菜的景象。她挖土,欠土,挖窝,施肥,播种或栽苗,忙得不亦乐乎。尽管她的衣裤、鞋子上糊了不少泥巴,手掌上起了茧子,甚至汗流浃背,可她没有吭一声,坚持把豌豆、葱蒜、萝卜、小白菜等播种完,尽情地期待种子发芽、菜苗茁壮,成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不经意间,保姆回望那菜地和细小的菜种,脸上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见状,问她:秋来种菜有何感受?
她笑答:劳动快乐,也是福分。
刹那间,我感动了:眼前的保姆就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妇,一个劳动惯了、一刻也闲不住、不愿闲、在地里“绣花”的菜农,就像父母种菜一样,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怎能不令我叹服、致敬、受到“感染”呢!
再瞅瞅地里的邻居们,他们也在弯腰,抡锄,挖土,挖窝,种菜,好一派忙碌的景象。他们的额头上,也冒出了汗珠,滚落到地里,脸上也挂满了笑容,对播撒的菜种或栽好的菜苗满意不已,不开心、快乐才怪呢!
原来,不管是农人,还是返璞归真、到山野过田园生活的城里人,都趁着秋来好时节,在地里种菜,种出闲情逸致,种出愉悦的心境,种出满满的幸福感,种出累并快乐着的感悟。这样的“热潮”“耕耘图”,岂能不打动我的心灵、彻底地“感染”我,以至于我信誓旦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事实胜于雄辩。随后,我邀约好友梦弟、宁哥一道种菜,而且生动描绘,极尽动员之能事,终究“感染”了他俩。
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花了三天时间,我们仨把0.04亩撂荒地整理成了“菜园地”,播撒了早榨菜、小白菜、萝卜种子,栽上了包包白菜苗,够欢乐、欣慰的了。虽然种得大汗淋漓,手上打起了血泡,但我们把血泡看成美丽的“茧花”,把汗滴当作勤劳的见证,把种菜带来的快乐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就心安理得,畅然起来。
至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信“秋来种菜感染人”的理,用实际行动,去“感染”更多的人投入到种菜队伍中,体验快乐,过上幸福的田园生活。
作者简介:何龙飞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涪陵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松荫荷韵》《种瓜种豆种文字》《纸背乡愁》,获得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第三届华夏散文奖最佳创作奖、重庆新闻奖、涪陵区乌江文艺奖等奖项,其中《种瓜种豆种文字》进入重庆文学奖终评。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来源:奇幻喜鹊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