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产摩托集体缺席重庆摩博会,结果本田川崎却砸重金包场,这画面像极了班级尖子生逃课,隔壁学霸直接上台领奖。”
“国产摩托集体缺席重庆摩博会,结果本田川崎却砸重金包场,这画面像极了班级尖子生逃课,隔壁学霸直接上台领奖。”
把镜头拉远,重庆国博中心今年依旧人潮汹涌,三天涌进20万人,比去年多了三成。
可真正该站在C位的豪爵、钱江、春风,一个都没来。
钱江更绝,在南岸租了个酒店办私享会,门票只发KOL,现场香槟小蛋糕,照片拍得比主展馆还精致——蹭热度的心思,隔着长江都能闻到。
有人替他们算过账:一个标准展位三天租金加搭建,少说80万;钱江那场“酒店秀”,场地加布置不到20万,还顺手省掉观众试驾撞车的风险。
算盘打得响,可代价是:主展馆里,本田把最新款CB750摆成一排,川崎让新手直接坐上去点火,围观里三层外三层。
国产阵营只剩零星的中小品牌,展台小得转身都费劲,声音一下就被盖住。
数据更扎心。
中汽协刚发布的9月交强险上牌量,250cc以上玩乐车型里,进口品牌份额首次突破45%,而去年同期才38%。
换句话说,年轻人一边在短视频里刷“国产崛起”,一边把定金交给了大贸店。
展会本该是扭转印象的战场,结果主角集体缺席,等于把舞台让给对手。
缺席的理由,各品牌公关口径很统一:预算收紧、新品节奏错开、线上发布更高效。
听起来像真话,却经不起细想。
本田川崎每年都把全球首发放在重庆,机票酒店物流成本更高,人家怎么就不心疼?
说到底,还是把展会当成了“卖车场”,而不是“种草场”。
可摩托圈早就变了玩法:95后买车前,先在B站看测评,再去小红书搜配色,最后才到线下摸一把。
缺席线下,等于把“摸一把”的机会拱手让人。
更微妙的是,缺席也暴露了国产高端化的集体焦虑。
春风450CL-C定价3万出头,配置单拉出来能对标本田500,可二手保值率一年掉三成;钱江赛600马力亮眼,但车主群里吐槽异响的帖子常年置顶。
产品还没完全立住,品牌就先躲起来,消费者自然会把“高端”两个字留给进口标。
有人可能会说,线上直播也能看车,何必挤展馆?
可摩托不是手机,座高、减震、离合手感,都得屁股坐上去才知道合不合适。
重庆摩博会最热闹的区域永远是试驾场,新手摔了爬起来接着排队,那股热乎劲儿,直播间给不了。
国产大牌缺席,等于把“第一次心动”的机会让给了进口车,后面再想抢回来,得多花几倍的广告费。
说到底,市场已经不是“谁便宜谁赢”的年代,而是“谁能让年轻人冲动”的年代。
冲动需要场景,场景需要人气,人气需要大家一起把场子炒热。
缺席一次,省下的几十万,可能换来未来一年里丢失的份额。
账到底该怎么算,下次摩博会,希望这些大牌能想清楚。
来源:小唐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