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院的决定把一个多年来像定时炸弹一样存在的人,推向了释放的边缘。官方文件显示,丽贝卡·巴特菲尔德已经不再被无限期羁押;目前她在长湾法医医院的高危牢房生活,偶尔获准外出购物,正被安排一步步“重回正常生活”的训练。报道里用的是冷冰冰的字眼,现实却显得让人毛骨悚然:
法院的决定把一个多年来像定时炸弹一样存在的人,推向了释放的边缘。官方文件显示,丽贝卡·巴特菲尔德已经不再被无限期羁押;目前她在长湾法医医院的高危牢房生活,偶尔获准外出购物,正被安排一步步“重回正常生活”的训练。报道里用的是冷冰冰的字眼,现实却显得让人毛骨悚然:她可能会回到街头,带着那些无法抹去的标签。
新南威尔士州法律条文成了关键。相关修订把关于高风险暴力罪犯的羁押期设了一个上限。最高法院去年撤销了继续羁押她的命令。现在的约束主要靠定期的精神状况评估来维持,评估结论决定能否继续羁押。内部消息称,官方已被法院要求停止再以无限期关押为目标的努力。法庭的判词和法规条款像是冷水把多年积累的恐惧泼在了公众面前。
外出购物的画面让人反差感强烈。一个被列为“极端高风险”的女人,能够在保安押解下走进超市,挑选生活用品。看起来像极了电视剧里晃一圈就回监狱的桥段,现实却走得慢得让人不安。狱方正按法院指示,为她安排更多社会适应性的活动;社会的安全感因此被拉扯成一条紧绷的橡皮筋。
对狱中同事和受害者家属来说,巴特菲尔德的名字足够让人起鸡皮疙瘩。她曾用工业剪刀疯狂刺杀一名同囚,致对方死亡;对狱警多次发动攻击;向狱医泼热水和尿液;还曾踢打一名怀孕护士。那些细节像深刻的刀痕,刺在人们记忆里难以平复。她被押到不同监所,多次孤立囚禁,每一次记录都像是在往她的档案里刻名字。
回头看事发源头,可以发现一条渐进的暴力链。她出身于新南威尔士的一个乡村,父亲曾是一名警员。年轻时在家乡主街上因恶意破坏被起诉;那次冲突与一起她曾指控一名男子性侵而未果有关,愤怒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1997年,她对一名出租车司机无故攻击,刀伤上臂和胸部。这只是暴力升级的开端。2000年,一位邻居试图阻止她自残,被她刺伤五次。法院当时判决她入狱,刑期至少三年。
2003年5月7日的那宗命案,把巴特菲尔德从可控的“问题犯”直接推到极端危险人的行列。地点是伊穆平原女子惩教中心。当天她从工作台上抓起工业剪刀,从背后刺向一位名叫布鲁斯·林·沃德的30岁菲律宾女商人。沃德曾告诉狱方,自己曾收到过来自巴特菲尔德的死亡威胁。伤口戳穿了肋骨和心脏,沃德当场死亡。案发后,巴特菲尔德被迅速转押到银水女子惩教中心并隔离关押,法院最终以过失杀人等罪名作出判决。
她的监狱生活写满了极端自伤和攻击的纪录。狱方档案记录了超过110起违纪事件,其中40起属于襲击类。她用锯齿状塑料划伤一名男狱警的脸;在医疗转送中踢打怀孕护士;向狱警泼尿并泼热水;在脱衣搜查时袭击看守。自残次数之多、伤势之严重令人咋舌。一次资深女狱警打开牢门,看到巴特菲尔德撞坏头骨,脑组织可见,那名狱警在回忆时说不出话来并落泪。记录写着她当时撞击牢墙达105次,曾三度割喉,差点失血致死,并在2008年放火毁坏牢房后严重烧伤。
档案里写着她的诊断:极端愤怒和自我厌恶的人格障碍。病症像一把看不见的刀,推动她在羁押期间反复边缘化自身和攻击他人。惩教署当年署长把她列为极端高风险人物,档案里出现过明确警告:押送外出时必须格外小心,她有挣脱手铐的历史记录。尽管有这些黑色标签,法庭裁决与法律框架把她的羁押推向了一个界限,狱方的控制能力被法律程序一步步削薄。
她的未来安排写在释放计划里。现年51岁的巴特菲尔德预计获释后,会住进由NDIS支援的住所里。狱方在为她做“重返社会”的训练,项目包括模拟购物等日常活动。公众的担忧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受害者家属的愤怒像未愈的伤口。有人会问:把这样一个人放回社区,是把安全赌在对法律和医疗评估的信任上,还是把信任推给了时间和顺其自然?这道问题没人能轻易给出答案。
来源:饭乐派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