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0后的感慨 打拼了大半生,中产的尽头是跑滴滴,人生太难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3:02 1

摘要:刷到这条留言时,我正挤在晚高峰的地铁里,旁边一位大叔的手机外放着《爱拼才会赢》,声音大得盖过了报站。

“70后,原来是被时代‘夹’得最疼的那一代。

刷到这条留言时,我正挤在晚高峰的地铁里,旁边一位大叔的手机外放着《爱拼才会赢》,声音大得盖过了报站。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鞋边沾着石灰,手指死死攥着扶手,像攥住最后一张船票。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总把“中年危机”当段子,可真正活在危机里的人,连崩溃都得掐着点——怕错过下一单,怕错过末班车,怕错过孩子家长会。

数据不会说谎。

去年滴滴新注册的司机里,每4个就有1个是70后,他们中有四成是从工厂流水线直接滑到了驾驶座。

不是喜欢方向盘,是流水线先没了。

佛山那个陶瓷厂的王师傅,干了半辈子车间主任,去年厂里换上机械臂,他连“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就被“优化”了。

后来他去考了腾讯云产业互联网的证,如今穿着白衬衫坐在写字楼里教年轻人怎么给瓷砖贴二维码,工资比过去多18%,可他自己说:“像换了魂,身子还留在车间。

这代人最惨的地方,是前后都没人接着。

上头四个老人,下头一个或两个娃,中间还夹着房贷。

有人算过,70后平均抚养比1:2.1,意思是一个人挣的钱得掰成三份花,比80后多背半个人。

上海最近给45岁以上的人发培训补贴,一人3000块,听着像洒胡椒面,可报名处愣是排到了马路上。

他们不怕从头学,怕的是没人告诉该怎么学。

社区里悄悄兴起了“技能互换群”,会修水管的老李头给隔壁教数学的小张老师换热水器,双方各记一笔“时间银行”,等老了再取出来用——听起来像游戏,却是他们给自己造的救生筏。

更隐蔽的战场在厨房和卧室。

教育“双减”后,70后家长的教育支出平均降了三成,可没人说那省下来的钱转头就送去了老年食堂。

北京427家老年食堂,一到饭点乌泱泱全是刚下班的“孩子”,他们端着餐盘找爸妈,顺路把明天的药也领了。

银发族吃得慢,他们就站在旁边刷手机,屏幕上是短视频里同龄人在讲“如何45岁提前半退休”,点赞量十几万,评论区一水儿的“想辞不敢辞”。

也有真的辞了的。

短视频平台上,“厂哥厂姐转型记”一年涨粉156%,镜头里 former 流水线女王如今在花棚里直播卖多肉,背景乐是《阳光总在风雨后》。

评论区有人骂作秀,她隔天就晒出工资条:上月净利润2万3,比做质检时翻三倍。

骂声停了,私信却爆了——全是问怎么起步的。

她没回,只在下一条视频里淡淡说了句:“我干直播前,攒了六年私房钱,赔光了才看见回头钱。

”一句话,把滤镜撕得精光。

最扎心的数据来自心理蓝皮书:70后对“平凡”二字的接纳度,五年里涨了23%,到了81%。

不是想通了,是折腾不动了。

以前觉得“平凡”是贬义词,现在发现能按时交房贷、老人没住院、孩子没抑郁,就已经跑赢大盘。

他们给这种日子起了个新名字——“微光状态”:不亮,但也不灭。

就像夜里高速上的反光条,不靠太阳,也能让后面的车不撞上来。

当然,上面也不是没拉过一把。

银保监会让娃一起还贷的“接力贷”一出,有人调侃“贷贷相传”,可北京朝阳那片的中介说,来问的多,真签的少——都怕把压力再往下传。

倒是“时间银行”悄悄火了,21%的70后已经往里存时间,今天帮老人买菜,明天换别人给自己修灯泡。

听起来像回到小时候的“换工”,只不过当年换的是土豆和缝纫机,现在换的是焦虑和孤独。

说到底,他们没指望奇迹,只想在夹缝里喘口气。

就像地铁里那个穿工装的大叔,歌放完最后一句“好运歹运总嘛爱照起工来行”,他抬手抹了把脸,不是哭,是汗。

车门一开,他随着人潮涌出去,背影很快淹没在扶梯尽头。

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但都知道他明天还会再来——带着那股子不服气的劲儿,像反光条一样,在暗处给自己撑一条微弱却倔强的路。

来源:职场t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