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6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王最近总是睡不好,晚上翻来覆去到凌晨,眼看天亮才勉强眯上一会儿。白天头昏脑涨、心烦意乱,工作效率一落千丈。朋友劝他去医院看看,医生建议他短期服用安定类催眠药改善睡眠。
一听“安定”两个字,老王有点慌,担心上瘾、伤身体、吃了就戒不掉。可医生说:“安定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用得对。”
其实像老王这样的担忧并不少见。很多人对催眠药既渴望又害怕,想靠它睡个好觉,又怕一吃就陷进去了。催眠药到底安不安全?能不能长期吃?哪些人适合用?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关于安定类催眠药,你必须知道的5个关键点。
安定类药物的学名叫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是一类具有抗焦虑、催眠、肌肉松弛、抗惊厥等多重作用的处方药。常见的品种包括地西泮(安定)、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让大脑“安静下来”,从而达到减轻焦虑、助眠的效果。
它不是保健品,不能随便吃;也不是毒药,用得对就能成为可靠的治疗手段。
国家药监局将其列为精神类处方药,管控严格,但正是因为它有明确疗效,才被广泛用于焦虑障碍、失眠、癫痫、酒精戒断综合征等临床治疗中。关键在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加量或长期依赖。
很多人失眠是因为焦虑、紧张、思维停不下来,这种情况下,催眠药比数羊有效得多。
研究显示,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提升总体睡眠质量。尤其对于短期失眠或急性压力导致的入睡困难,它的作用非常迅速。
不少三甲医院的睡眠科医生也会在患者急需恢复睡眠时开具此类药物,帮助患者“先把觉补回来,再处理根本原因”。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它只是缓解症状的手段,而不是治本的方案。长期失眠,背后原因往往复杂——心理压力、生活习惯、身体疾病都可能是“睡不着”的根源,而催眠药无法解决这些深层问题。
吃安定类药物确实存在依赖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吃就上瘾”。
所谓“依赖”,是指身体或心理对药物产生持续需求,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自行加量时,确实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耐受。表现为:药效越来越弱、停药后焦虑加重、出现戒断症状等。
但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规律、低剂量使用,一般不会上瘾。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失眠诊治指南》也明确指出:苯二氮卓类药物适用于“短期治疗失眠”,一旦病情稳定应逐渐减药,避免长期依赖。
很多患者对催眠药过分恐惧,结果反而因为长期失眠导致抑郁、免疫力下降甚至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风险升高。与其“硬扛”,不如科学用药、规范治疗。
虽然安定药物有助于睡眠,但并非人人适用,以下几类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年人:由于肝肾代谢功能下降,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变长,容易导致晨起头晕、跌倒等风险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部分苯二氮卓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应在专业医生评估下慎重使用。
呼吸功能不全者:如慢阻肺、哮喘等患者,药物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病情。
有药物滥用史者:如既往有酒精、毒品依赖,应慎用,防止形成新的依赖。
使用安定类药物前,医生通常会详细评估患者情况,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必要性与合理性。
催眠药能让你短期入睡,但要真正改善睡眠质量,还得从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环境优化几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起床,哪怕周末也不要睡懒觉,帮助身体建立“生物钟”。
其次,减少睡前刺激。睡前1小时避免刷手机、剧烈运动、喝咖啡或浓茶,营造安静昏暗的睡眠环境。
再次,学会放松情绪。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泡脚等方式缓解焦虑,很多失眠其实是“被情绪吓醒”的。
最后,别怕看医生。睡眠问题不是小事,长期失眠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及时就医、系统干预,远比自行服药安全有效。
安定类催眠药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钥匙。
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助你入眠,用错了则可能留下隐患。关键在于听医生的、按规范来、及时评估、逐步停药。而真正决定你睡得香不香的,往往是你白天的状态、晚上的习惯和内心的安稳。
别把催眠药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别因恐惧拒绝正确治疗。
睡好觉,是一场身心的修行,从科学开始,也需你自己努力。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失眠诊治指南(2022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苯二氮卓类药物临床使用专家共识》
[3] 中国药典委员会《精神类药品使用管理规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靳医生科普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