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夫妇收割中产贵妇,IPO敲钟了,创始人身家飙增9个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2:08 1

摘要:她们对孩子的投入总带着某种“不能省”的执念,从婴儿车到月子照护,为“精致育儿”买单的账单常被轻描淡写称作“洒洒水”,却在母婴赛道堆砌出最昂贵的资本神话。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养孩子哪有不花钱的”——这句为人父母的日常感慨,精准戳中了中产宝妈群体的消费软肋。

她们对孩子的投入总带着某种“不能省”的执念,从婴儿车到月子照护,为“精致育儿”买单的账单常被轻描淡写称作“洒洒水”,却在母婴赛道堆砌出最昂贵的资本神话。

一次月子套餐收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圣贝拉月子中心,在6月28日,成功叩开了港交所的大门,上市首日,圣贝拉高开超40%,总市值超50亿港元。

9月23日,把一辆婴儿车卖到超万元的高端育儿品牌BeBeBus母公司不同集团(BUTONG GROUP)也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涨超40%,市值超90亿港元。

当“给孩子花钱不能省”的中产爸妈们,用一张张高价消费单托起两家上市公司,这场由“精致育儿焦虑”催生的资本盛宴,正书写着母婴赛道最鲜活的造富样本。

流量驱动的资本神话

谁曾想,一篇篇中产宝妈的“种草”笔记,竟能垒起一个母婴品牌的港股IPO之路?

图源:金梧奖

BeBeBus走到聚光灯下,仅仅用了6年。

这场资本盛宴不仅让85后创始人汪蔚夫妇身家单日暴涨超9亿港元,更印证了其从社交平台“网红品牌”到港股上市公司的极速跃迁。

BeBeBus的崛起堪称“流量炼金术”的教科书案例。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不同集团通过超1.6万名内容创作者构建营销矩阵,其中约20位KOL拥有超过百万粉丝。

图源:小红书0

自2023年3月起至 2024年9月期间,其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起超过83万篇种草内容

这种“视觉轰炸+场景渗透”策略,将婴儿车、安全座椅等耐用品转化为中产家庭的社交货币,让BeBeBus订单均价保持在2400元以上。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为了维持“高端母婴界顶流”人设,BeBeBus三年半砸了8.15亿推广费,这波操作堪比“氪金玩家”。

这种“烧钱换增长”模式虽带来50%的毛利率,却导致公司直至2023年才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净利润5851.6万元仅为营收的4.7%。

图源:不同集团招股书

尽管如此,但BeBeBus还要继续加大投入。

此次上市募资的34.1%(约2.45亿港元)将再度投入营销网络建设,包括机场高铁广告、电商平台推广及KOL合作。

但值得关注的是,其核心业务已现增长疲态: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速24.7%,较2023年的68%大幅放缓。

其中,仍为最大收入来源的出行场景产品(包括婴儿推车、儿童安全座椅等),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4.1%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5.5%。

图源:不同集团招股书

83万篇小红书笔记、3317倍超额认购,BeBeBus把婴儿车卖出奢侈品价,让资本市场相信“中产爸妈的钱包永远鼓鼓”。

但当投诉量飙升、核心代工厂甚至可复刻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时,这场靠“撒钱换粉”堆砌的流量神话,正上演着“皇帝的新衣”式崩塌。

重营销下的“美丽陷阱”​​

代工模式在很多企业里很常见了,BeBeBus也不例外。

据招股书显示,除儿童安全座椅及部分餐椅自产外,对于其他产品,如婴儿推车、婴儿床、婴儿护理产品等,全部外包生产。

BeBeBus的销售成本中,依赖代工厂进行的外包商品生产成本占比最大,甚至一度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6.3%。

图源:不同集团招股书

品牌把婴儿推车、纸尿裤甚至婴儿床的命脉,全都交给了代工厂外包,可以说是生生把“高端育儿神器”炼成了“拼多多同款供应链大杂烩”。

图源:南方都市报

虽然委托给代工,这样的轻资产经营模式很轻松,但是品控与供应链稳定性存疑,也给BeBeBus埋下了尖锐的质量问题。

在黑猫投诉平台,200多条的投诉中,都是消费者在吐槽产品质量问题的,其中包括婴儿车刹车失灵、婴儿腰凳纽扣断裂、纸尿裤红屁屁等投诉。

图源:黑猫投诉

更绝的是,BeBeBus的代工厂们还玩起了“地址叠叠乐”,有媒体报道,代工厂山东多酷卫生制品科技有限公司与爱拉森医用品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居然一模一样!

图源:

媒体跑腿一查,好家伙,这地址根本就是爱拉森的大本营,所谓“多家代理工厂”竟是“同厂不同名”的分身术。

图源:贝多财经

同一条流水线、同一批原料,BeBeBus的纸尿裤和代工厂自有品牌,就像双胞胎兄弟:一个穿高定西装卖高价,一个穿基础款走平价。

婴儿定型枕更夸张——代工厂含包装成本48元,裸枕才42元,贴上BeBeBus标牌后,官方旗舰店直接标269元!

图源:AI蓝媒汇

这就不免让消费者质疑:“既然代工厂自己都能造,凭啥放着便宜的不买,非得当冤大头买BeBeBus?”

除此之外,BeBeBus的价格体系也很混乱,一边是线上旗舰店卖到1880元的蝴蝶遛娃车,一边是闲鱼上1050元的“95成新正品”在跳楼甩卖。

图源:咸鱼

BeBeBus线上的官方旗舰店坚持高端人设,线下经销商却偷偷在二手平台开起“特卖会”。

线下经销商为了回款和消化库存,不惜绕道闲鱼低价出清。结果导致“同样货源,线上比线下贵四成”,消费者对官方渠道的价格信任感恐被动摇。

而且不止是二手平台,社交平台上还充斥着大量的宝妈内购会,群里的产品价格也是通常要大幅低于官方价。

对渠道价格管控力的不足,无疑会让品牌的高端定位碎了一地。

最尴尬的,还莫过于当消费者学会了在其他渠道低价购入,旗舰店秒变“样品陈列室”,正价下单反而被调侃“大冤种”,BeBeBus的高端母婴滤镜,怕是要被低价窟窿戳破了。

流量依赖能否持续?

三年半烧掉8.15亿推广费,在小红书狂撒83万篇种草笔记的BeBeBus,硬生生把婴儿车营销成“中产社交货币”。

但撕开这层流量糖衣,研发投入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从2022年的3.2%暴跌至2024年1.7%。

图源:不同集团招股书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BeBeBus研发总支出仅为7221.9万元,还没营销零头多。

所谓“高端溢价”在抠搜式研发和供应链漏洞面前不堪一击。

在母婴赛道产品始终才是立身之道,营销只是辅助的工具,最终能沉淀下来的还是消费者最真实的口碑。

当BeBeBus还在用“高端母婴”的金字招牌当扩张枷锁时,孩子王早已用“下沉市场万店计划”织就天罗地网。

前者主打高端市场的精细化,后者不仅卖货,更提供情绪价值和专业服务价值——一个靠颜值收割中产,一个用专业黏住宝妈。

尽管BeBeBus的整体复购率从 2022 年的 20.1% 提升至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的 40.2%,但其主要通过内容和产品吸引用户,缺乏深度、持续性的用户互动和服务链条。

图源:不同集团招股书

而孩子王用线下活动构建“妈妈社交圈”,把育儿焦虑转化为私域流量的黄金矿脉。

招股书提到,BeBeBus要依托亚马逊等线上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并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实现本土化运营。

急着在亚马逊卖婴儿车,却连国内妈妈的信任都没攒够——这就像穿着Gucci去城中村摆摊。招股书显示其募资要烧钱扩产、砸营销,却对超200条的投诉视而不见。

当Babycare的纸尿裤已经攻占日本8000家便利店,BeBeBus目前的布局和投入都是不够的,这场高端化突围战,怕是要先打赢本土生存战。

BeBeBus的故事,像极了被宠坏的“富家千金”——从小被KOL们捧上天,以为全世界都该为她的“颜值”买单。

但当消费者发现“高端”标签下藏着代工秘密,当闲鱼上的“骨折价”撕开品牌溢价遮羞布。

这个靠流量喂大的品牌,是时候思考:是要继续当“营销仙丹”的傀儡,还是老老实实做回“产品工匠”?

毕竟,在母婴赛道,能留住宝妈的从来不是营销有多厉害,而是那些能用专业守护安全、用温度缓解焦虑的品牌。

写在最后

在生育率走低与消费升级的悖论中,母婴赛道正从“人口红利”转向“心智红利”,那些能同时抓住中产焦虑与科技赋能的企业,或将持续收割这个万亿级市场的黄金十年。

资本市场用3317倍超额认购表达短期狂热,但长期考验在于:当流量红利消退,这个被“颜值经济”和“中产焦虑”托起的高端品牌,能否在产品力与价值观层面构建真正的护城河?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