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总挠耳朵、软便?小心!这 6 种寄生虫可能正 “躲” 在它身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1:48 1

摘要:抱着猫咪 rua 毛时,突然发现它耳后有个小黑点;清理猫砂盆时,看到猫咪粪便里有白色细线;甚至猫咪最近总挠脖子、掉毛,还偶尔软便 ——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异常,很可能是寄生虫在 “搞鬼”!很多铲屎官觉得 “家养猫不出门就不会有虫”,其实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比想象中

抱着猫咪 rua 毛时,突然发现它耳后有个小黑点;清理猫砂盆时,看到猫咪粪便里有白色细线;甚至猫咪最近总挠脖子、掉毛,还偶尔软便 ——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异常,很可能是寄生虫在 “搞鬼”!很多铲屎官觉得 “家养猫不出门就不会有虫”,其实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比想象中多,今天就带你认清猫咪身上最常见的 6 种寄生虫,教你如何预防和应对。

一、体外寄生虫:看得见的 “皮肤威胁”,不及时处理易引发皮肤病

体外寄生虫主要附着在猫咪毛发和皮肤表面,靠吸食血液或皮屑生存,不仅让猫咪难受,还可能传播疾病,以下 3 种最常见:

1. 跳蚤:最 “顽固” 的体外虫,能藏在猫毛里 “蹦跶”

跳蚤大概芝麻粒大小,颜色偏黑褐色,会在猫咪毛发间快速移动,尤其喜欢躲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温暖部位。被跳蚤叮咬后,猫咪会频繁抓挠、啃咬皮肤,导致局部脱毛、红肿,甚至出现过敏性皮炎(皮肤起小红疹、结痂)。

更危险的是:跳蚤不仅咬猫,还会跳到人身上吸血;而且跳蚤是绦虫的中间宿主,猫咪误食跳蚤后,可能会感染绦虫(后面会讲到)。就算猫咪不出门,人鞋底、快递盒也可能把跳蚤卵带回家,孵化后找上猫咪。

应对方法:每月用体外驱虫药(如含有非泼罗尼、氟虫腈成分的滴剂),滴在猫咪后颈(它舔不到的地方);定期用跳蚤梳(齿距极细的梳子)给猫咪梳毛,梳下来的跳蚤及时用热水杀死;家里的沙发、猫窝、地毯要用吸尘器清理,并用宠物专用除跳蚤喷雾消毒。

2. 耳螨:躲在耳道里的 “小恶魔”,不注意会引发中耳炎

耳螨是猫咪耳道的 “常客”,肉眼很难看清,需要用显微镜才能发现。感染耳螨的猫咪,最明显的症状是频繁挠耳朵、甩头,耳道里会出现棕黑色的分泌物(像咖啡渣一样),闻起来还有股异味。如果长期不处理,耳螨会破坏耳道皮肤,引发中耳炎,甚至影响听力。

传播途径:耳螨主要通过猫咪之间的接触传播,比如多猫家庭里,一只猫感染后,很容易传给其他猫;就算是单猫家庭,带猫咪去宠物医院、宠物店时,也可能通过接触环境中的耳螨卵被感染。

应对方法:先用药棉蘸宠物专用洗耳液,轻轻擦拭猫咪耳道外的分泌物(别用棉签深入耳道,以免损伤鼓膜);然后滴入耳螨药(如含有伊维菌素、赛拉菌素的滴剂),每天 1 次,坚持 2-4 周(耳螨卵孵化周期长,需彻底清除);多猫家庭要同时给所有猫咪驱虫,避免交叉感染。

3. 蜱虫:会 “嵌” 进皮肤吸血的虫,可能传播致命疾病

蜱虫多生活在草丛、树林里,猫咪去户外玩耍时,容易被蜱虫爬到身上,然后牢牢 “嵌” 进皮肤里吸血,吸血后身体会变大(像黄豆一样)。被蜱虫叮咬后,猫咪会因为疼痛、瘙痒而抓挠,更可怕的是,蜱虫可能携带巴贝斯虫、莱姆病等病原体,传播给猫咪后,会导致贫血、发烧、精神萎靡,严重时可能致命。

注意:发现猫咪身上有蜱虫,千万别直接用手拔!蜱虫的口器可能会断在猫咪皮肤里,引发感染。

正确处理方法:用镊子紧紧夹住蜱虫的头部(靠近皮肤的位置),垂直向上拔出(别旋转或用力拉扯);拔出后用碘伏给猫咪皮肤消毒,自己也要洗手;如果蜱虫口器断在皮肤里,或猫咪出现发烧、精神差的症状,要及时带它去宠物医院。

二、体内寄生虫:看不见的 “肠道杀手”,影响猫咪健康发育

体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猫咪的肠道里,靠吸食猫咪摄入的营养生存,初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但长期下来会导致猫咪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以下 3 种最需要警惕:

1. 蛔虫:猫咪最常见的体内虫,幼猫感染率极高

蛔虫像白色的细线,成虫会在猫咪肠道里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幼猫感染蛔虫的概率很高,大多是通过母猫传播的 —— 母猫怀孕时,体内的蛔虫卵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在哺乳时通过乳汁传给幼猫。感染蛔虫的猫咪,会出现食欲不振、肚子鼓胀、腹泻或便秘交替的症状,幼猫还可能因为蛔虫堵塞肠道,出现呕吐(呕吐物里可能有蛔虫)。

对人的影响:猫咪的蛔虫卵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给人(尤其是小孩),导致人感染蛔虫病,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应对方法:幼猫从 6 周龄开始,每 2 周做 1 次体内驱虫,直到 3 月龄;3 月龄后,每 3 个月做 1 次体内驱虫;成年猫每 3-6 个月做 1 次体内驱虫(根据生活环境调整,户外猫建议每 3 个月 1 次);驱虫药选择含有米尔贝肟、阿苯达唑成分的,按猫咪体重喂食,别随意增减剂量。

2. 绦虫:会 “分段” 的寄生虫,和跳蚤密切相关

绦虫很长,像面条一样,成虫会在猫咪肠道里 “分段”,成熟的节片会随粪便排出体外,看起来像白色的小颗粒(像米粒或白芝麻),有时会粘在猫咪的肛门周围,猫咪舔毛时可能会误食,导致再次感染。感染绦虫的猫咪,初期症状不明显,长期下来会出现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幼猫还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发育迟缓。

关键提醒:猫咪感染绦虫,大多是因为误食了携带绦虫卵的跳蚤(前面提到过,跳蚤是绦虫的中间宿主),所以预防绦虫,除了定期体内驱虫,还要做好体外驱虫(防跳蚤)。

应对方法:每 3 个月给猫咪喂一次能驱绦虫的体内驱虫药(如含有吡喹酮成分的药物);同时做好体外驱虫,减少跳蚤感染;定期清理猫砂盆,避免猫咪误食粪便里的绦虫卵。

3. 球虫:易被误诊的 “腹泻元凶”,幼猫和流浪猫高发

球虫比蛔虫、绦虫更小,主要寄生在猫咪的小肠里,会破坏肠道黏膜,导致猫咪出现持续性腹泻(粪便可能带血或黏液)、脱水、精神萎靡等症状。球虫感染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肠胃炎,尤其是幼猫和流浪猫,免疫力较低,感染球虫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因为脱水而死亡。

传播途径:球虫主要通过猫咪接触被污染的粪便、食物、水传播,比如猫咪舔舐了沾有球虫卵的猫砂、地面,就可能被感染。

应对方法:如果猫咪出现持续腹泻,尤其是粪便带血,要及时带它去宠物医院做粪便检查,确诊是否感染球虫;治疗球虫需要用专用的驱虫药(如含有磺胺类成分的药物),按疗程服用;期间要给猫咪补充益生菌,调理肠道,同时做好环境消毒(球虫卵抵抗力强,要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清洁猫砂盆、食盆)。

三、铲屎官必看:3 个 “防虫关键”,让猫咪远离寄生虫

定期驱虫,别偷懒:体外驱虫每月 1 次,体内驱虫每 3-6 个月 1 次(根据猫咪生活环境调整,户外猫、多猫家庭建议更频繁);幼猫、老年猫、怀孕母猫,要在兽医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驱虫药,避免用药不当伤害猫咪。

做好环境清洁:每天清理猫砂盆,每周用宠物专用消毒剂擦拭猫窝、食盆、玩具;定期给家里通风、吸尘,尤其是沙发、地毯等容易藏寄生虫卵的地方;带猫咪去户外后,回家要检查它的毛发,尤其是四肢、腹部,及时清理附着的小虫或虫卵。

注意 “人猫共防”:很多寄生虫(如跳蚤、蛔虫、球虫)会传染给人,所以接触猫咪后要及时洗手,尤其是饭前;猫咪的粪便要由成年人清理,清理时戴手套、口罩;家里有小孩的,要教育小孩别用手摸猫咪粪便,也别让猫咪舔舐小孩的脸和手。

其实寄生虫并不可怕,只要铲屎官做好定期驱虫和环境清洁,就能最大程度减少猫咪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如果发现猫咪有异常症状,别自己猜测用药,及时带它去宠物医院检查,才能让猫咪健康成长~

你家猫咪多久做一次驱虫?有没有遇到过寄生虫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给其他铲屎官提个醒!

来源:panda小团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