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既要发掘其潜在的禀赋与专长,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悉心培育,又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多方法科研素养与多维度创新能力。近年来,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不断推进交叉学科建设,从不同学科的资源聚合着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积累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既要发掘其潜在的禀赋与专长,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悉心培育,又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多方法科研素养与多维度创新能力。近年来,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不断推进交叉学科建设,从不同学科的资源聚合着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积累了有益的人才孵化经验,可供科研管理与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
立足于学科交叉的
科研方法培训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立足于学科交叉,积极创新教师科研方法培训的模式与做法。其改变并超越了传统的培训课程简单叠加模式,致力于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系统学习,提升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的思维交叉、思路整合能力,学会运用跨学科科研工具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11月,人文社科处组织了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骨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班,遵循“质量导向、效率导向、实用导向”的理念与原则,以培训课程体系的有效优化,增强教师的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意识,学习、吸收不同学科的观念、方法与研究工具,形成新的思想火花和研究方向,在学术视野、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提升中,增进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的科研自信与科研兴趣,从而孵化、培育学术研究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11月,人文社科处组织了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骨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从树立社会科学研究精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与把握交叉学科研究规律等不同视角,给青年教师作了项目申报、研究、结项方面的详细指导。通过科研方法培训,可以提高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使其形成一套管用、有效、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快速成为独当一面的拔尖创新人才。
服务于学科交叉的
管理能力提升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常态化学习、调研,提升其科研管理能力,从而服务于学科交叉的科研活动。2024年6月,人文社科处参与组织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讨会,会议旨在通过学习、讨论科研范式变革、组织模式完善、有组织科研建设等问题,提升科研管理人员服务学科交叉及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能力与水平。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为本次研讨会作了题为《新文科视域下文科的建设与发展》的主旨报告。2025年3月,人文社科处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赴南京大学调研学习活动。通过调研与沟通,考察了南京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研究、实施管理、谋划发展的经验做法,了解了其主要成果与学术影响,尤其是南京大学在交叉学科建设、学术成果认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扬州大学进一步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2025年3月,人文社科处赴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调研学习。在四川大学,其重点了解了学科交叉科研平台、文科实验室建设等层面的实践做法;在西南财经大学,着重考察了交叉学科科研团队管理、智库成果认定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并在跨校合作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与意愿。通过调研学习,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学科交叉意识、更新拔尖人才培育的相关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引导、管理学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
放眼于学科交叉的
学术思想交流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积极组织、承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科研人员在学科交叉的广阔学术视野中成长提升。2023年2月,人文社科处参与组织了“高校智库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论坛,来自南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及智库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当前高校智库高水平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包括高校智库的运营组织、交叉学科团队构建以及对外交流等多个子议题。这些对话与研讨,有助于全流程、全方位推动高校智库的创建与完善,进一步创新机制、激发动能和营造生态。2025年5月,人文社科处参与承办了第七届《外国语》翻译研究高层论坛,此次论坛将“智能共生时代的翻译研究新范式”作为研讨主题,讨论了智能时代的翻译实践与哲学研究、智能时代的翻译批评和伦理探讨、智能时代的翻译活动与文学创作等问题。参会代表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师或研究生共50余人。通过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学术沙龙、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推动了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对于其研究成果的共享、对话与互鉴,及时获知具有前沿性的学术观点,准确把握学术动态与科研趋向,从而有助于科研人员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形成新范式。
(谭爱国 莫凡)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5日 第11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