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变“金库” 绘就好“丰”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1:20 1

摘要:“以前种小麦,风调雨顺时一亩才赚几百块,忙活一年剩不下几千块。现在包了俩大棚种西红柿,去年仅纯利润就2万多元!”村民陈群年一边采摘西红柿,一边算着增收账。在陈营村,像他这样投身果蔬种植的农户有40多户。这一切转变,始于村“两委”一次关键的集体决策。

大棚变“金库” 绘就好“丰”景

全媒体记者 王建栋 通讯员 张玉静

金秋时节,陕州区观音堂镇陈营村温室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绿莹莹的阳光玫瑰葡萄挂满枝头,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垄亩间一派丰收景象。

过去,陈营村家家户户守着薄田,如今,一座座整齐的温室大棚在当地拔地而起,一幅“产业兴、集体富、村民乐”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

“以前种小麦,风调雨顺时一亩才赚几百块,忙活一年剩不下几千块。现在包了俩大棚种西红柿,去年仅纯利润就2万多元!”村民陈群年一边采摘西红柿,一边算着增收账。在陈营村,像他这样投身果蔬种植的农户有40多户。这一切转变,始于村“两委”一次关键的集体决策。

几年前,面对村民种植结构单一、收入微薄的困境,村党支部书记带着“两委”成员跑遍陕州区各乡镇(街道)的先进村,白天钻进大棚学技术、听经验,晚上围坐讨论方案。最终,村“两委”选定温室大棚产业,流转64亩土地。陕州区农业农村局“技术服务队”第一时间上门,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没多久,60座崭新的蔬菜大棚便立在田间。

为让农户放心,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保驾护航”:技术员每周“上门授课”,随叫随到解决问题;收获季,合作社提前对接批发商和商超,签好订单,让果蔬不愁卖。如今,大棚里的西红柿、辣椒、黄瓜在市场上成了“香饽饽”,年总产值超70万元,种植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6万元。其中,范家坑组28座标准化大棚,被村民誉为“村集体的钱袋子”,种植西瓜和反季蔬菜每年为集体增收14万元。

陈营村在发展大棚产业的同时,还巧用富民政策激活资源。村“两委”争取141万元建起冷库,让果蔬保鲜期延长十几天;将220余亩闲置集体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辣椒、烟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8万元,还让4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瞄准“高端、高效、高附加值”农业,陈营村组织村干部和种植能手赴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取经”,回来后建起20座葡萄大棚。葡萄专家每周驻村“坐诊”,控温、修剪、水肥管理精准指导,阳光玫瑰葡萄试种成功。如今,葡萄年营收5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短短几年,陈营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0万元跃升至2024年3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眼下,陈营村又有了新规划:建“高端果蔬采摘园”,引进樱桃、草莓,配套观光步道和电商直播间,让果园变公园、果品变商品。这个曾“靠天吃饭”的小村庄,正以产业为笔、奋斗为墨,书写着“大棚变金库”的乡村振兴好故事。

来源:三门峡日报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