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 探索北京养老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1:20 1

摘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北京实践

一是聚焦多元需求,积极构建机构、居家、旅居衔接补充的服务格局。首先,强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作用。截至2025年6月,全市共备案养老机构608家,床位10.9万张。其中,73%的养老机构获评星级资格,72%的床位具备专业护理功能,所有机构均可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基本可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日常服务需求。其次,巩固居家社区养老基础作用。区级层面,建成13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发挥资源整合、信息平台推广、行业监管指导作用。街道(乡镇)层面,在全市71个街道、34个乡镇建成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今年将在老龄化程度高的街道(乡镇)再建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城区街道全覆盖。社区(村)层面,建成运营1500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917个农村邻里互助点,按需灵活设置日间照料、养老助餐、助洁助急、巡视探访等功能。再次,大力发展旅居养老。搭建“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机构服务平台,吸纳全国11个省市155家优质康养企业入驻,为有需求的活力老年人提供更多样、更可靠的旅居养老服务。

二是聚焦重点人群,全面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供给。针对80岁及以上的“老老人”服务刚需,推动建设运营2.8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将专业的机构养老服务送进家门。开展家庭照护者云助行动,每季度组织职业院校、专业机构直播授课,累计为4.3万名家属、保姆等家庭照护者进行专业赋能。截至2025年6月,全市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过九成的城乡社区、453.4万名老年人。对于行动不便、家中无人到助餐点取餐的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家庭,落实送餐到家。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老老人”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建立紧急救治及快速转诊绿色通道,加大老年护理中心、康复护理床位等建设力度,系统提升老年人慢病管理、急病救治、常见病诊疗及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三是聚焦专业品质,持续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支撑统筹实施增量扩容、提质增效、拴心留人三大工程,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劳动力输入对接机制,分级分层推进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组织开展首届北京市“最美养老护理员”宣传活动,截至2025年6月,全市养老服务从业者超3.6万人。开发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汇集全市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养老服务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海量资源,2023年6月以来,累计访问量超5600万人次。围绕居家社区机构全场景、助餐助医助洁全门类、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制定出台34项地方标准,将各类标准中的安全、规范融入养老机构日常检查清单,运用标准推动行业发展。

四是聚焦阳光生态,创新完善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养老机构备案管理系统,协同多部门共享备案数据,实现一口受理、联动审核、源头管理。制定养老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推行养老服务制式合同网签基本全覆盖,从源头上防范大额预付费等风险,保障老年人资金安全。构建“风险+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质量和社会监督机制,提升监管的规范性、精准性。制定养老领域行政执法工作指引,将执法结果与星级评定、补贴发放相关联,强化制度刚性约束。

启示与挑战

一是明确服务对象,为之有别。过去,发展养老服务主要聚焦于城乡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和失能、失独老年人的政策供给,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细分不够,分层分类的供给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对城乡特困、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在养老、社会救助、助残的各项政策中均有考量,但对数量庞大的活力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社会参与需求,不断增长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前期干预、专业照护需求,以及空巢、独居老年人的生活帮扶、精神慰藉需求等关注不够,有待统筹谋划。

二是制定服务规则,为之有章。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要兼顾公平效率,核心在于明确规则、统一标准,以良规推动善治。过去按照兴建和运营主体将全市养老机构分为公办公营、公建民营和民办3大类,每种类型赋予不同的功能定位与政策支持。近年来的实践发现,当前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供给不足,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机构养老服务生态亟待系统重塑。

三是筑牢服务阵地,为之有基。根据老年人口分布系统布局了105家区域养老中心、300多家养老照料中心和15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服务阵地已初具规模,但目前设施间的有效联网程度不高,上下贯通、分工科学的服务网络尚未真正形成。同时,北京养老服务网上线2年多来,功能日趋完备,但社会知晓度和使用率都有待提升,养老服务供需信息平台建设任重道远。

四是培育服务主体,为之有继。目前以养老服务为主业的品牌化、连锁化市场主体匮乏,服务改善民生的内生动力尚未形成,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的外部性亦不明显。与此同时,养老护理人员总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队伍不稳的问题仍然存在,从世界范围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要求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蹚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下一步改革攻坚方向

一是完善系统全面、协调贯通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制度设计,推动出台《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编制“十五五”时期北京市老龄事业与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系统修订养老服务津贴补贴政策,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强化专项政策支撑,研究出台区级指导中心管理办法、普惠机构(床位)认定办法,完善家庭养老床位、社区养老驿站等政策,切实打通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失能老年人照护、养老产业发展方面的堵点难点。开展“喘息服务”、老年人意定监护、助医陪诊等工作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可行路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健全专业普惠、可感易及的服务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居家照护服务需求。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统筹推进照护人才“养老机构+”、“家政/物业企业+”、“家庭照护+”、“网络平台+”专项行动,加快支持科技养老应用场景建设,强化人才与科技一体化支撑。重点培育专注于养老服务的品牌化、连锁化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旅居养老、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和老年用品产业,积极开拓银发经济市场。

三是创新权责适配、动态全息的监督管理体系。强化民政部门管理和相关部门专业监管责任,细化职能部门横向到边,市、区、街道(乡镇)纵向到底监管责任,压实养老服务机构主体责任,进一步汇聚监管合力。针对质量安全、从业人员、资金管理、运营秩序等方面开展常态化监管,探索完善养老服务新业态的监管规则,确保监管全覆盖。持续推进养老服务合同网签,强化“风险+信用”综合评价、一院一账、一院一人等制度举措,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四是构建知老乐老、养为结合的社会参与体系。加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参与养老服务,注重发挥城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自治组织的主导作用,各类社会组织的专业作用与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织密超大城市养老社会支持网络。依托“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平台,推进新时代首都“银龄行动”,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养”。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