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王朝中前期的十六大恶政(之4)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1:19 1

摘要:《百度百科》说:“他(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他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

(上接恶政之十

恶政之十一:乾隆把皇帝集权推向独裁

《百度百科》说:“他(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他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

有史料为证——

范蔡《中国通史》说:“乾隆帝亲自处理朝政,大权独揽,又多次告诫臣工,预防朋党。”

白寿彝《中国通史》讲得更为具体详尽:

乾隆帝还重建军机处并极大地加强其权力……雍正时的军机处,不过是西北用兵时“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乾隆时期,则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清高宗实录》)。其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如帮助皇帝撰写上谕、处理奏折,审核内阁、翰林院所拟诏旨,议大政、谳大狱,为皇帝准备政事的参考资料,参与科举考试,奉派出京查办事件,陪同皇帝出巡、记录和积累有关档案等事务性工作,还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武官员的使用、任免提出草案。军机处所承担的职权,已使它超出内阁之上而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为保证其所负担的各项职责能顺利得到贯彻,乾隆帝还为它制定了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乾隆十四年,将雍正时铸造的“办理军机事务”的六字军机处印信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印信”,规定印信平时由内奏事处的夸兰达太监收存,用印时,由值班军机章京以镌有“军机处”三字的金鍉将之请出,用毕立即交还。为严格保密,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在军机处值庐,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如有地方督抚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况,必严加处理。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乾隆帝却始终未设专官,未立衙署。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不过是仅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而已。因此,军机处权力的加大,仅仅是皇帝个人权力的加大。通过军机处的重建,乾隆帝不但将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旧有权力剥夺殆尽,使其名存实亡,而且也使明朝以来的内阁形同虚设。与奏折制度一样,军机处的重建及其机构、制度的健全,都进一步强化了乾隆帝的君主集权。(24)

从白先生所述可见,乾隆以军机处把全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权力都收归中央,还以军机处架空虚置内阁,而又把军机处置于私人秘书班子地位,这样,一切大权都进入乾隆一人之手。乾隆的君主集权真是到了登峰造极地步,似乎根本不需要什么中央政府,也不需要什么制度,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都独裁。

乾隆把皇帝集权推向独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副作用在当时无疑是巨大的。

我们知道,总体说来,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皇权的弱化或松散,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滋长,有利于社会进步;而皇权的加强,甚至发展到独裁,那则会延缓社会向前的脚步。在满清入霸中华以来中国已经大为落后的基础上,乾隆还拼力强化皇权,实行极端的专制独裁,如此,乾隆凭着他的独裁,加上他的狭隘、封闭、蔑视科技、夜郎自大,且骄奢挥霍、纵容腐败,必定把中国带向更加落后的深渊。

我们也知道,乾隆时期,世界历史承继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正在加速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前进。在欧美正在推行君主立宪、倡行民主法制、三权分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生产力更是呈飞跃发展的态势。尤其让人不可等闲视之的是,西方的侵略扩张之势正如炎炎烈火。在这种情势之下,乾隆在中国把皇帝集权推向独裁,是一种逆世界发展趋势的倒行。这种倒行逆施,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灾难性的,他的下两代迎来的就会是危险。

恶政之十二、十三:禁矿与限造船只(25)

满清毁灭华夏优秀文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禁毁《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扼杀生产技术的继承与传播;它“重农抑商”,桎梏新生产力的产生:这些都带有一定的间接性。下面述说满清直接阻止生产力发展的两件事,亦即两大恶政——“矿禁”与限造船只。

“禁矿”不是小事,因为矿业的开采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限造船只也不是小事,因为造船历来是航海的基础,列强正是用坚船利炮在清朝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范氏《中国通史》记载:康熙帝亲政初年,曾开放矿禁,工商业因而得到发展。一七○四年,康熙帝传谕:“开矿事情,甚无益于地方,嗣后有请开采者,俱著不准行。”这还只是不准再开新矿,已有之矿业尚未禁止。所谓“无益于地方”即不利于满清统治。次年,御史景月畛上疏请禁闭广东海阳县矿,说是“聚众几至十余万,强梁争兢,时时有之。”广东巡抚随即上疏,说广东商民何锡已开矿六十四处,在厂之人约二万有余,请予封禁,得到康熙帝的允准。何锡在商民中,开矿规模最大,因而首遭封禁。由此开始了对各地矿厂的封禁....(至一七一八年)广东、四川和河南的矿采,已全遭封禁。云南的矿业,尤其是铜矿的开采,自元代已称发达。历代相传,清初仍是全国最发达的矿业。一七○五年,云南总督贝和诺,废除原来由商民开矿,官府抽税二分,余铜听民自售的旧制,改为官收余铜,不准私卖。商民矿业受到打击,日渐衰落。一七一○年,云南澂江府属路南州之开太厂、羊脚迹厂被封禁。一七一五年,云南官员请求准开银矿。康熙帝与大学士等论议。李光地奏对:“今议开矿以苏民困,请著令禁止。土著贫民无产业职事者,许人持一铫而越境者有诛,则奸民不致聚徒山泽以生事端矣。”康熙帝采此议,以防民变。一七一九年又封禁云南运一厂、狮子厂、华祝箐厂。云南境内其他厂矿,也半开半闭,矿采日益萧条。云南铜矿年产曾达四百万斤,课税八万余两。康熙末年下降到一百万斤,课税仅二万余两。(26)

这是“禁矿”。这是发生在康熙四十三——五十七年间且延续很长时间的事。按白氏《中国通史》讲,在1712年即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宣告“盛世”的开始。也就是说,这是发生在所谓“康乾盛世”快要开始和已经开始后许多年之间的事。一个手工业和商业赖以发展的盛业——矿业,被一个所谓“雄才大略”的“亘古少见的英明君主”因“防民变”给戴上了枷锁!

《百度百科》载: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规定不许打造双檐大船。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禁”时又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该管文武官员及地方甲长,同谋打造者,徒三年;明知打造不行举首者,官革职,兵民杖一百。”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虽允许打造双榄船,但又限定“其梁头不得过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头者,不得过二十四名”。若“其有梁头过限,并多带人数,诡名顶替,以及讯口盘查不实卖行者,罪名处分皆照渔船加一等。此外,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还曾规定,严禁“内地商人在外国打造船只,违者严加治罪”。

这是造船限制。这也主要是发生在康熙年间,只是比“禁矿”稍早一些,还没到“盛世”。也主要是这位所谓“雄才大略”的“亘古少见的英明君主”康熙爷,因怕国人联络外人反清而干的。这是给造船业拷上枷锁!是对航海业发展釜底抽薪!

造船曾是我们祖辈的骄傲。据记载,郑和下西洋时驾的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载重量八百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有史描述说它,巨无匹敌,其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船有四层,高大如楼,底尖上阔,体式巍然。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八次,七下西洋。这是多了不起的盛事啊。这可是离康熙两百多年前的事。

再看看别人。《百度百科》载:而与康熙同期,西方的造船行业却在本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与先进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西班牙,早在16世纪初就拥有1000艘欧洲标准的商船。17世纪中叶以前的荷兰,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造船业跃占世界首位。而此后迅速崛起的英帝国,则更以其一支多得数不清的舰船队,在世界各大洋横冲直撞,锐意扩张。在船体结构方面,欧洲的“夹板船”,异军突起。这种船“用板两层”,“厚径尺,横木驾隔,必用铁板两旁夹之,船板上复用铜铅板遍铺”,其坚固程度比当时受掣于官方而无法发展的中国木船高出许多。同时在帆装设备方面,欧洲也融合了传统横帆与阿拉伯三角帆的优点,创造出既有强大采风驱动力,又能在各处风向下使用的“克拉维尔”帆,以后又制造出著名的飞箭式多檐大型远洋快速帆船。且不说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后,随着以钢铁为船壳、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的问世,世界航海业揭开了划时代的新页。这是以后的事。

前有古人,侧有西方,今人深为满清惭愧。而康熙爷却在“雄才大略”的颂歌中把枷锁造牢,以便铐住百姓。实则是铐住生产力,铐住国力,也是铐住自己!

倘若康熙不颁“禁矿”令,让其自行发展,甚而鼓励支持其发展,并且大力推动冶炼,炼铜、炼铁,发展至炼钢,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那我们的生产力将会怎样?国力将会怎样?

按上述记载,矿业工人一地就是数万。这等规模当是不小,加上纺织、陶瓷等多种手工业,资产者自然也不算少。倘若让其发展,资本主义所萌之芽或可长大成苗,那将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又倘若顺治、康熙也不颁令限制造船,而是光大明代造船业,造比郑和宝船更大的船,进而造铁船、造轮船。且和矿业、冶炼业、制造业一起发展,那不是“坚船利炮”为我中华所有了吗?

然而没有“不”!不可能有“不”!

要说康熙其人,它在满清贵族中还真是很不错的,算是有些头脑的。但他毕竟是那些从游猎中走出不久的满清贵族中的一员,又几乎整天被占百分之九十九的愚昧、落后、狭隘的满贵们包围着,他能不是满身满清贵族气息吗?他能跳出满清狭隘、落后之圈吗?他能“雄才大略”到那里去吗?就如前任非裔美国总统奥巴马走不出美利坚合众国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的阴影一样。

满清狭隘、蛮横的一族专政,注定没有“不”!注定生产力带上镣铐枷锁!

注释:(24)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卷 清时期(下册)第二十八章 乾隆帝弘历 第三节 百务俱兴。(25)同(22)。(26)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在线阅读) 禁矿。

2025.9.25重订。

来源:东边四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