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快门卅载铸疆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8:00 1

摘要:1965年,我从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理论系毕业,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工作。1969年底,我从总社调往新疆,担任摄影记者,直至1999年退休。

  1965年,我从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理论系毕业,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工作。1969年底,我从总社调往新疆,担任摄影记者,直至1999年退休。

  岁月无言,光影有情。三十载弹指而过,快门声声,伴我走过漫漫天山路。奔走在广袤的“三山两盆”里,于壮阔天地之间,我记录下新疆人民同心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身影。这些瞬间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直观体现。

  汽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独库公路天山峡谷地段(1983年9月26日发)。

  独库公路的建设者在大雪中施工(1983年11月22日发)。

  参加南疆铁路建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战士攀登高山去修路(1978年11月9日发)。

  作为摄影记者,“到新闻现场”是有效记录的先决条件。而这在占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新疆,难度很大。在新疆从事新闻摄影,我既对舟车劳顿之苦有切身体会,也感受到交通发展之利。

  独库公路、南疆铁路、北疆铁路……这些国家工程的背后,有无数工程兵、铁道兵为建设新疆的青春奉献。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现在的独库公路成为热门自驾线路、南北疆铁路不断提速更新,天山南北往来更便捷。回望历史影像,难以忘却建设者们的爬冰卧雪、凿山开路。

  南疆铁路起于兰新路的吐鲁番站,跨过吐鲁番盆地,穿过天山山脉,到达南疆的库尔勒,全长476公里(1983年9月21日发)。

  朝霞中的北疆铁路建设工地(1990年9月5日摄)

  壮美新疆,雄奇瑰丽。罗布泊、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冰川之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科学家、教授学者、石油工人,在万古荒原瀚海上,接续奏响奋进之音,奔跑在扎根新疆的征程上。

  瀚海无垠,荒原无路。采访路上,我带着设备,有时在车上被颠簸得像煤球一样滚来滚去。不管是跟随科考队,还是与勘探队同行,一行人中最辛苦的依然是带着重大任务的一线科学家与工人。他们面对极端自然环境的乐观精神打动着我,也激励着我。

  科考队员正在沙漠腹地进行实地考察(1988年1月12日发)。

  罗布泊的海市蜃楼、往事越千年的“楼兰美女”、沙海出油第一井、彭加木等科学家的不懈求索……无数历史时刻闯入我的镜头。

  记者这份职业带来的满足感、见证国家前进变化的自豪感,充盈着我,足以让人将身体的疲惫抛诸脑后,迫不及待期待下一次的出发和采访。

  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海市蜃楼幻景(1984年5月22日发)。

  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汉代烽燧(1984年5月22日发)。

  “塔中一井”在测试中获得高产油气流(1989年11月20日发)。

  中日天山冰川气象考察组正在1号冰川东支海拔4000米的冰表面安装测试仪器(1983年7月20日发)。

  新疆山美、水美、人更美。天山横贯新疆,山之北,牧民居多,草原游牧文化风情浓郁;山之南,以农区为主,绿洲星星点点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天山南北的农牧民勤恳劳作,既改变了山川模样,同时也成为壮阔河山的一部分。

  普通人的生活变化,是我作为记者关注的重点。对摄影记者来说,于浓郁的民族风情间,定格时代发展的脉搏,描绘多元一体的祖国边疆生活画卷,无疑是最幸福的事情。

  在新疆麦盖提县,人们在农民运动会上参加广播体操比赛(1976年5月摄)。

  新疆新源县的牧民在草原上劳动(1979年2月19日发)。

  新疆新源县文化馆乐器小组的哈萨克族中小学生在演奏乐器(1991年9月28日发)。

  由新疆牧区青年组成的导游队带领香港游客骑马登天池雪山(1988年8月31日发)。

  身着“天山”牌毛纺织品的女青年(1989年8月19日发)。

  到牧区去、到沙漠绿洲去、到生活中去,贯穿着我的记者生涯全过程。幸福着农牧民的幸福,快乐着大家的快乐,我忘情地端起相机,记录下稍纵即逝的历史瞬间,才发觉自己早已把新疆当作故乡。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农民麻木提用自家的电话组织货源(1984年11月7日发)。

  牧民卡斯娜(右)在天山脚下自办的毡房旅店热情接待游客(1991年8月6日发)。

  出售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1050只活羊在机场待运(1983年9月28日发)。

  这里独具魅力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令世人向往。纵马天山草原放牧,边疆农民摆摊经商,深山牧民开门揖客,还有大量基层工作人员奔走在为民服务的一线,这是新疆拥抱新生活的历史脚步。

  讲述:李广宽

  采访:胡虎虎

  本期主持:吕帅

来源:新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