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的罹难,这一灰色地带再被灯光聚射,谁为乘客的生命兜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1:22 2

摘要:“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这是俞孔坚在生命最后一天留给世界的影像独白。24小时后,这句独白被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永远定格。当地时间9月23日傍晚,一架1958年出厂的塞斯纳175小型飞机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丛林中失速坠落,机上四人全部罹难,62岁的北京大学建筑与

“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这是俞孔坚在生命最后一天留给世界的影像独白。24小时后,这句独白被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永远定格。当地时间9月23日傍晚,一架1958年出厂的塞斯纳175小型飞机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丛林中失速坠落,机上四人全部罹难,62岁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位列其中。

事发当天,俞孔坚正与巴西纪录片团队拍摄《海绵星球》。他受邀在圣保罗国际建筑双年展做完主旨报告后,马不停蹄赶往潘塔纳尔,用镜头记录湿地被牧场吞噬的裂缝。飞机从巴拉曼萨农场起飞仅数分钟,飞行员试图中止降落复飞,机体却突然失去高度,擦过树梢后爆炸,火球映红亚马逊暮色。

巴西国家民航局(ANAC)档案显示,失事飞机注册号PT-BAN,1958年出厂,机龄67年,仍在“适航”状态。但多位航空工程师指出,这一型号早已停产,零部件供应依赖拆机件;长期湿热环境更易造成铝材晶间腐蚀与钢索疲劳,“像一颗被合法包裹的时间炸弹”。

警方初步调查显示,飞行员马塞洛·德·巴罗斯用该机做“空中出租车”盈利,维修保养记录疑似违规;黑匣子尚未找到,腐蚀是否导致操纵失效成为重点调查方向。

国际民航组织(ICAO)统计,全球30%以上的通用飞机机龄超过40年,在拉美、非洲比例更高达45%。“适航”只需年检通过,却缺乏对老化、腐蚀的强制性退役红线。专家指出,许多国家的规章“在纸面上安全,在现实中赌博”。

俞孔坚的罹难,让这一灰色地带再被聚光灯照射:当“适航”只剩最低门槛,谁为乘客的生命兜底?

俞孔坚是中国“海绵城市”理念奠基人,曾以“与水为友”的设计让城市在暴雨中自由呼吸。如今,他倒在用镜头丈量地球湿地的路上,留下未完成的生态追问,也留下对航空安全制度的一记重锤。

或许,最好的纪念是把“海绵”的韧性延伸到天空:让老旧飞机有尊严地退役,让每一次为地球而起的飞行,不再成为生命的最后一次!

来源:洒脱天空At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