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采访采风活动来到江苏常州。在这座江南名城里,思政教育有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它不只局限于书本和教室,而是真正走进了社会生活中。
9月23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采访采风活动来到江苏常州。在这座江南名城里,思政教育有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它不只局限于书本和教室,而是真正走进了社会生活中。
常州的探索并非无源之水。“文化”二字像大树根脉一样缠绕这片土地,从唐荆川、李宝嘉、周有光等文化大家,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革命先辈,这座城市涌现出太多名士,既有江南文脉的悠远绵长,也闪耀着革命信仰的光辉,真正担得起一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基于此,近年来,常州尤其重视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常州市多部门联合打造“江南燕”“大思政课”品牌,常州三杰纪念馆推出“红色 1+N”实境思政课将红色景区与文化地标深度融合,常州大学建设“十红”教育教学平台……“陈列的遗产”正在变为“行走的课堂”,青年们也得以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教育的养分。
特别是如今的“00后”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自然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常州工学院一群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短剧《如果可以救你》就是最好的例证。团队在剧内与瞿秋白对话,在剧外则与整段革命历史、全体革命先烈对话,用年轻的话语传递主流价值,在共情和思辨中实现自我教育。同时,“江南燕”还拓展音乐党课、Vlog短视频等创意表达形式,形成“硬核内容+网感传播”的破圈效应,真正触及青年的心灵,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的教育效果。
“大思政课”不只是对历史的讲述,更要与时俱进,和现实命题紧密结合起来。常州一方面从重大国家工程战略出发,让青年近距离感受发展成果:推出《瞧一桥》,基于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实践,激发青少年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使命感;通过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直播课,实现了红色精神与时代命题的深度对话。另一方面,从身边发现和树立榜样,引发青年共情,邀请外卖骑手李园园、全国劳模张永洁分享经历,诠释奋斗与坚守的意义。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青年只有知道这个国家如何从历史中走来,才能明确未来前行的方向;了解当下的时代课题,才能锚定自己成长的坐标。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才能真正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而这,也是开展“大思政课”的意义所在。
只要用心发掘,处处都是理论学习的课堂。思政教育,本就不必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而是可以成为青年朋友的引路人、同行者。“大思政课”的力量,也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思想信仰的树立,让青年与时代同行,勇敢地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坚力量。(冯晖)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