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五四北院区(福建省妇产医院)放疗科的“80后”负责人李素玉,就带领团队掌握了国内领先、比肩国际的放疗技术。靠着精准治疗和暖心关怀,他们为众多病情棘手的妇科肿瘤患者,推开了新希望的大门。
许多人一听到“放疗”就心生沉重
总会联想到肿瘤的凶险
但你知道吗?
近年来放疗技术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仅能大幅延长许多肿瘤患者的寿命
还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让晚期肿瘤患者
看到了“绝处逢生”的可能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五四北院区(福建省妇产医院)放疗科的“80后”负责人李素玉,就带领团队掌握了国内领先、比肩国际的放疗技术。靠着精准治疗和暖心关怀,他们为众多病情棘手的妇科肿瘤患者,推开了新希望的大门。
从手术刀到射线刀:
为 “切不了” 的患者寻找生路
2005年
刚从临床医学系毕业的李素玉
一头扎进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此后15年,手术台是她
最熟悉的 “战场”——她既操刀剖腹产
守护过母婴平安
也开展过各类妇科肿瘤手术
对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熟稔于心
能细致地清扫每一颗淋巴结
但总有些晚期肿瘤患者的痛苦
令她感到心疼和乏力
“比如有的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都侵犯到盆壁、膀胱神经了,手术刀根本切不干净;还有些患者的肿瘤转移到了肺、肝,也没机会上手术台。”那些患者绝望的眼神,深深扎在她心里。
2015 年,省妇幼保健院将术后
需要放疗的患者转到外院治疗
李素玉跟着对接这些事时
一次次见证了“惊喜”
不少晚期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后,肿瘤逐渐缩小。“外科手术是用‘冷刀’切肿瘤,放疗是用‘射线刀’杀肿瘤!” 李素玉更深体会到,肿瘤放射治疗,是一把隐形的“手术刀”,能填补外科手术与全身化疗的“短板”。
2020年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五四北院区建成
计划重建化疗科
李素玉果断跨学科报了名
得到医院批准后
为了扛起这份责任
李素玉踏上了 “追光” 之路
2020 年,她奔赴国家癌症中心学习先进的放疗理念;2023 年,进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攻腔内放疗专项训练;2024年,她远赴全球顶尖的癌症治疗机构——美国MD 安德森肿瘤中心以及JFK医疗中心综合癌症研究所深造6个月,拿下了空间分割放疗(如Lattice、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疗(SBRT) 、ZAP-X放射外科系统和术中放疗(IORT)等国际认证的培训证书。同年,她通过主任医师考核,又取得博士学位。
出国学习交流空间分割放疗
在国外进修时,当地教授听说她是外科出身,不禁感叹道:“有外科解剖基础的医生搞放疗,太合适了!进行放疗时,对靶区勾画、宫腔管及插植针置入都会更准。” 更让李素玉自豪的是,她接触后发现:“原来国内的放疗技术一点也不差,在国家医保支持下,甚至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上能比国外更灵活!” 这份底气,让她更迫切地想把国际前沿技术 “落地” 回家乡。
从 “0” 到 “标杆”
让放疗成为“花式”打靶
三维近距离治疗。
从放疗设备采购,到全流程安全评估,再到诊疗规范制定,每一步都对标行业最高标准。科室一开业,就成了省内妇科肿瘤放疗领域的“标杆”。
近4年来,李素玉带领团队推出了多项接轨国际的特色技术: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可根据肿瘤的大小、形状灵活调整射线强度,确保杀癌彻底;CT引导以及省内首创的核磁引导3D、4D近距离放疗,能将放射源通过宫腔送到肿瘤旁边“贴近打击”;针对乳腺癌、肺转移癌、肝转移瘤等随呼吸移动幅度较大的肿瘤,呼吸门控放疗技术,可跟着患者的呼吸节奏“瞄准”,对准肿瘤再“开枪”,降低对心肺的损伤。
团队还啃下“硬骨头”,完成了省内首例4D-CT与3.0T核磁定位融合的肾脏透明细胞癌、肝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4D-CT捕捉肿瘤随呼吸、心跳的动态轨迹,3.0T核磁清晰勾勒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边界,两者结合,精准“锁定”复杂肿瘤。
针对近距离放疗,团队持续升级服务:开展局麻及静脉麻醉下的无痛放疗,缓解患者治疗恐惧;对晚期巨块型偏心性宫颈恶性肿瘤患者,结合AI和3D导板设计肿瘤治疗路径及剂量分布,解决传统放疗剂量不均的问题。针对全身多处转移癌,科室还成立了三大亚专科,提升技术针对性。
为了让复杂疑难患者少走弯路
李素玉所在的放疗科
还柔性引进了20多位顶尖专家
涵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放疗科李晔雄团队、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曹新平团队等
涉及放疗、乳腺、肿瘤等多个领域
搭建了远程多学科线上会诊平台
截至目前,平台已发起近百例疑难病例讨论,患者不用奔波各地求医,在福州就能得到全国专家联手制定的诊疗方案。
用精准放疗“破局”
让晚期肿瘤患者重获新生
在李素玉带领的放疗科
“绝处逢生”的故事频频上演
上个月,一名50岁女子在浴室里突然摔倒,半边身体无法动弹。原来,她曾因子宫内膜癌做过子宫切除手术,却没想到肿瘤悄悄转移到了脑部。此番摔倒后送医,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其脑部有4个转移瘤,最大的直径达3.0厘米,已出现脑水肿压迫症状。“当时家属都觉得‘没救了’,但我们知道立体定向放疗能精准打击脑转移灶。”李素玉团队迅速制定方案,采用一周三次的脑部放疗节奏,仅治疗4次,该女子的手就恢复活动了;两周后,她已能自己下地走路。
还有一名48岁的宫颈癌IVB期(晚期)患者,因阴道大出血陷入重度贫血,连说话都没力气。当时,她的宫颈病灶已达6厘米,还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对付晚期宫颈癌,单靠化疗压不住病情。得联合放疗精准杀瘤,再加上其他综合治疗提高疗效。”李素玉团队先为她做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稳住病情,再分阶段放疗:先针对盆腔病灶做25次体外放疗,搭配5次近距离治疗,让宫颈肿瘤逐渐缩小;同时,免疫联合治疗使得远处转移病灶明显缩小,团队接着再对肺门、纵隔的转移灶进行放疗。
经过为期半年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全面控制。如今,该患者已在门诊随访两年多,生活质量几乎与常人无异,还回归了工作岗位。
即使是85岁高龄
也并非放疗的“绝对禁忌症”
这名老人来就诊时,宫颈肿瘤已侵犯到尿道,导致完全尿潴留,只能依赖插导尿管排尿,还合并了肿瘤骨转移,疼得连床都下不了。考虑到老人身体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李素玉团队采用单纯精准放疗,在避开正常器官的同时,集中剂量打击肿瘤。治疗后没多久,老人就能自主排尿,骨痛也明显缓解,出院时还能在家人搀扶下慢慢散步。
有人问李素玉,放疗有辐射风险,会不会担心自己的身体?李素玉笑着指了指胸前的辐射监测芯片:“这是国家规定放疗科医生必须佩戴的监测仪,每个季度都要交上去检测。现在防护技术很成熟,我们受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对她而言,比起自己面临的风险,患者的安危更让她牵挂。
除了临床和科研
李素玉还投身于
妇科肿瘤的公益科普宣教
她带领团队创作的科普作品“TCT筛查,宫颈癌的隐形盾牌”,获2024中国健康科普大赛(福建赛区)一等奖;科普短剧“放疗大作战:精准出击,肿瘤退散”拿下华东六省一市科普专场一等奖。
李素玉团队的科普短剧拿下华东六省一市科普专场一等奖。
她还通过搜狐直播开展15场科普宣讲,每场点击量超30万次,累计覆盖400万人次,用通俗的语言讲解HPV疫苗预防接种、宫颈癌筛查、精准放疗原理,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妇科肿瘤的防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及未来,干练的李素玉语气坚定。她表示,团队还将不断深化精准化与个体化的放疗技术,积极探索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加强放疗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等手段的联合治疗,为晚期疑难患者制定更优的综合诊疗方案。同时,她带领的团队会继续把“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带进每一次科普宣教中,通过HPV接种预防、宫颈癌筛查和肿瘤综合治疗等知识宣讲,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就能得到干预,提升愈后效果。
为了让肿瘤进一步成为可防、可治、可控的慢性病,李素玉说,这条抗癌之路,她和团队会铆足干劲,一直走下去。
来源:福州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