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娃满月了,感觉他就像个小肉团,天天就吃睡拉,我该给他做些什么促进大脑发育啊?”这话我在育儿群和门诊里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有利于婴儿大脑发育的7件事,满月后要多做,妈妈速藏
“娃满月了,感觉他就像个小肉团,天天就吃睡拉,我该给他做些什么促进大脑发育啊?”这话我在育儿群和门诊里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前几天,一位30多岁的年轻妈妈抱着刚满月的宝宝来我的诊室,焦虑得不得了:“大夫,我听说二月龄是大脑发育黄金期,可我啥也不会啊!
每天就抱抱他,跟他’啊啊啊’地说说话,这样行吗?
老人家说不能老抱,会惯坏的,可我又怕耽误了孩子智力发育,这不是来求您支招了嘛!
”
我笑了笑,这何尝不是千千万万新手爸妈的心声?
都想在孩子的”黄金期”做点什么,但又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有的家长看了育儿书,一头雾水;有的家长听了老人的话,将信将疑;还有的家长跟着网上的”早教专家”,买了一堆闪卡、玩具,结果发现孩子根本不感兴趣。
作为从医20多年的儿科医生,我想送给各位新手爸妈一份满月后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指南”,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支持的简单实用方法,不花钱,不费力,但效果却出奇地好!
一、多说话,但别”自言自语”
很多新手爸妈每天都在宝宝耳边念叨,但常常是”自说自话”式的:“宝宝乖,宝宝睡觉,宝宝不哭…”
这样做当然比不说强,但效果却大打折扣。科学研究表明,2-3月龄的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的大脑已经在为语言发展做准备,他们能感知语调变化,甚至能识别不同的语言环境。
我建议这样做:
场景化交流:给宝宝洗澡时,说”水水凉不凉?妈妈给宝宝洗干净小肚肚”;换尿布时说”宝宝尿尿了,妈妈帮你换干净的尿布”。这种结合当下情境的说话方式,能帮助宝宝建立”语言-情境”的联系。
留有回应空间:说完一句话后,停顿2-3秒,仿佛在等宝宝回答。比如”宝宝今天精神真好(停顿)…是不是睡得好啊?(停顿)…妈妈真高兴”。这种”假装对话”的方式,能激发宝宝未来的语言表达欲望。
记得我邻居家的宝宝,妈妈每天洗澡、喂奶都坚持这样”聊天”,才8个月就开始牙牙学语,一岁多就能说出简单的词汇,比同龄孩子提前了好几个月呢!
二、规律抚触,不是简单的”摸摸揉揉”
提到抚触,很多妈妈觉得就是随便摸摸、揉揉肚子,其实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正规的婴儿抚触是有科学依据的:轻柔有规律的皮肤接触能刺激宝宝大脑中的触觉神经,这些神经直接连接到情绪调节和认知发展区域。
研究表明,每天15-20分钟的规律抚触,能让宝宝的压力激素水平降低,睡眠质量提高25%,甚至能促进免疫系统发育。
我推荐的抚触”四部曲”:
创造环境:室温26-28度,播放轻柔白噪音或古典乐。
准备油脂:用天然婴儿油或橄榄油,先在手心搓热。
有序操作:从头→胸→腹→四肢→背部,每个部位用轻柔但有力的手法,按摩2-3分钟。
观察反应:如果宝宝皱眉、挣扎,说明力度不对或他已经累了,及时停止。
我有个患者,他家宝宝满月后每天坚持20分钟抚触,三个月后不仅睡眠特别好,而且特别爱笑,情绪调节能力比同龄宝宝强很多。
三、及时回应,建立安全感”基础工程”
“不能老抱,会惯坏”“让他哭一会儿,锻炼肺活量”……这些”过来人”的建议,简直是大脑发育的”绊脚石”!
发展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明确告诉我们:宝宝的哭闹、不安是在向你发出信号,及时回应这些信号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
而安全感又是大脑发育的”基础工程”——只有在感到安全的环境中,宝宝的大脑才会释放有利于神经突触连接的激素,促进认知和情绪发展。
我建议这样做:
饥饿信号:宝宝吮吸手指、舔嘴唇时,不要等他哭出声才喂奶,看到这些早期信号就可以准备了。
不适信号:宝宝扭动身体、皱眉时,检查是否尿布湿了或衣服不舒服。
情绪需求:宝宝没有明显不适但哼唧不安时,轻轻抱起,柔声安抚:“妈妈在这儿,不怕…”
一个妈妈曾经担心地问我:“这样会不会惯出’公主病’啊?”我告诉她:“恰恰相反,研究显示,婴儿期得到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在3岁后更独立、更有安全感,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可靠的。”
四、感官刺激,但要”量体裁衣”
在门诊,我见过不少滑稽的案例:有爸爸给1个月的宝宝播放英语启蒙视频;有妈妈拿着五颜六色的卡片在20天大的宝宝眼前晃来晃去…这些都是对宝宝发育阶段的误解!
2-3月龄的宝宝视觉只能看清20-30厘米范围内的物体,而且对黑白高对比度的图案反应最明显;听觉喜欢柔和而非刺耳的声音;触觉则偏好不同质地的柔软材料。
我推荐这样刺激宝宝的感官:
视觉游戏:用直径约10厘米的黑白卡片(可以是同心圆、棋盘格图案),在宝宝眼前20厘米处缓慢移动,每次不超过1分钟,每天2-3次。
听觉训练:用柔和的摇铃或软质玩具,在宝宝左右两侧轻轻摇晃,观察他是否转头寻找声源。
触觉探索:准备不同材质的小方巾(丝绸、棉布、绒布),轻轻擦过宝宝的手心、脚底,同时描述感受:“这个滑滑的,这个软软的…”
我朋友家的宝宝就是这样”量体裁衣”地进行感官刺激,4个月时视觉追踪能力特别好,6个月能迅速分辨出不同的声音来源,这都是早期感官刺激的成果。
五、手脚游戏,激活”运动地图”
宝宝的手脚可不只是用来抓握和踢腿的!它们密布着连接大脑的神经末梢,是激活大脑”运动地图”的关键区域。
我最喜欢推荐这几个简单的手脚游戏:
握握放放:把你的食指放在宝宝手心,等他紧握后,轻轻拉一拉(不要用力),然后换另一只手,反复进行。
脚底按摩:用拇指从宝宝脚跟向脚趾方向轻轻推,再按摩每个脚趾,就像弹钢琴一样。
手脚协调:轻轻将宝宝的手拉到中间碰一碰,或者引导他的手摸摸自己的脚,帮助他认识自己的身体。
记得有个孩子,妈妈每天坚持这些游戏,才6个月就能自己抓住脚丫放进嘴里(这是很重要的协调性发展标志),比同龄宝宝提前了一个多月呢!
六、面对面互动,培养”社交脑”
很多爸妈以为婴儿只要吃饱睡好就行,其实不然!从出生那刻起,宝宝就是”社交动物”,他们天生渴望与人互动,特别是与父母的面对面交流。
这种面对面互动对大脑的”社交区域”发育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我建议这样互动:
面部表情游戏:把脸凑近宝宝(约20厘米),做夸张的表情——张大嘴、瞪大眼、皱鼻子,然后停顿3秒,给宝宝时间”回应”。
模仿互动:当宝宝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立即模仿他,然后等他再次发声,像”对话”一样。
镜子游戏:抱着宝宝面对镜子,指着镜中的他说:“这是宝宝!宝宝的眼睛、宝宝的鼻子…”帮助他建立自我认知。
我邻居家的宝宝,妈妈每天都坚持这样的社交互动,才4个月就能对着人笑,6个月能明显分辨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发展比同龄孩子快了不少。
七、温柔哼唱,胜过千万早教
如果要我推荐最简单却最有效的大脑发育”催化剂”,那非唱歌莫属!
妈妈的歌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脑刺激”——它既有语言元素(促进语言区发育),又有音乐节奏(刺激大脑的节奏感和音乐区),还蕴含着情感(激活情绪调节区)。
最重要的是,唱歌时妈妈通常是放松愉快的,这种情绪会通过声音传递给宝宝。
我给新手爸妈的建议是:
选择简单重复的儿歌:如《两只老虎》《小星星》,简单的旋律和重复的词汇最适合刺激婴儿大脑。
结合动作唱:唱”小手拍拍”时轻拍宝宝的手,唱”小脚踢踢”时轻触宝宝的脚,多感官结合效果更好。
保持规律:可以形成固定仪式,如每天睡前唱同一首摇篮曲,帮助大脑建立规律性。
我接触过的孩子中,有个宝宝妈妈从满月开始每天唱儿歌,这孩子8个月就能随着音乐节奏摇晃身体,一岁左右语言发展特别快,现在上幼儿园了,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
最后想对新手爸妈说:
各位新手爸妈,别把”黄金期”想得太复杂!
你不需要昂贵的早教课、花哨的玩具或高深的育儿理论。
宝宝最需要的,是你那些看似”笨拙”却充满爱的日常互动——换尿布时的絮絮叨叨,洗澡时的嬉笑逗乐,喂奶时的温柔注视…
说实话,你手忙脚乱、跌跌撞撞的养育过程,恰恰是宝宝大脑发育的最好”营养”。因为真正的”早教”,不是教出”神童”,而是让宝宝在安全、温暖、有回应的环境中,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记住:在满月后的黄金期,你的爱和陪伴,就是最好的”大脑发育剂”!
下次抱起你的宝宝时,不妨先放下手机,深呼吸,然后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宝宝,妈妈爱你”——这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今天最棒的”脑部训练”了。
14:50
来源:蘇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