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血压的患者秋天最危险!牢记这3个用药标准,关键时刻能救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0:3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0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血压一直控制得挺好,怎么突然脑出血了?”

64岁的刘先生在入秋后的一天早晨突发头痛,几分钟后失去意识,被送到医院时,CT显示大面积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

他的家人怎么也想不明白,刘先生每天准时吃降压药,饮食也挺清淡,怎么还会出事?

答案可能就藏在这个季节里。

每年秋冬交替,医院神经科和心内科的病房就开始“爆满”,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风、心梗的病例明显上升。

安贞医院发布的数据指出:秋冬季节高血压并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比夏季高出约30%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因为秋天的气温变化,对血管是一次“多重打击”。

早晚温差大,冷空气刺激会让血管收缩,血压波动明显增加。很多患者白天测量正常,清晨或夜间却出现“隐形高血压”,一旦波动过大,就可能诱发脑梗、脑出血。

而更危险的是,不少人秋天用药却没跟上节奏,等到出事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我一直吃的这个药,怎么突然不管用了?”

高血压用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秋季这种气温多变、交感神经兴奋增强的阶段,如果还按照夏季的剂量和节奏来用药,很容易出现“控压失灵”。

南京鼓楼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劲松指出:

“进入秋季后,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方案需要动态调整,特别是晨间血压、夜间血压要单独考量。”

有些人明明按时吃药,但血压还是控制不好,问题就出在用药方式上。

很多患者只在白天测血压,尤其是上午9点左右。但研究发现,清晨6点到8点,是全天血压最容易飙升的“高峰期”,医学上称为“晨峰高血压”。

如果这个时间段血压控制不好,脑卒中的风险会大幅上升

建议每天早起后30分钟测一次血压,晚上临睡前再测一次。如果发现早晚血压差距大,或清晨高于135/85mmHg,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不少人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一天吃一次,到了半夜药效就下去了,导致夜间血压反弹。

夜间高血压是“沉默杀手”,它不会有明显症状,但对心脏和脑血管的损伤非常大。

医生建议:优先选择长效制剂,比如缬沙坦氢氯噻嗪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等复方制剂,能稳定控制血压24小时,减少波动。

如果必须使用短效药,也要遵医嘱分早晚两次服用,避免“药效空窗期”。

“天气凉了,血压好像正常了,能不能少吃点药?”

不少患者秋天一看血压正常,就想减少剂量,甚至想停药“排排毒”。但事实上,秋冬季才是最不该减药的季节

一旦擅自减药,血压波动更剧烈,反而会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除非医生明确建议调整方案,否则千万不要自行更改药量或换药,更不要轻信所谓“降压中药”或“保健品替代药物”的说法。

用药无效不是小事,尤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说明你可能要调整方案:

清晨血压持续高于135/85mmHg

夜间血压明显抬高

服药后仍头晕、心悸、失眠

血压波动大于20mmHg

心率明显加快或减慢

遇到这些情况,不要盲目加量或换药,应尽快去正规医院做动态血压监测(ABPM),医生会根据24小时血压曲线,重新评估用药策略。

“我最近血压都正常了,是不是好了?”

这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误解之一。

高血压是慢性病,不可逆,仅靠药物控制症状,并不能“根治”。

所谓“血压正常”,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一旦停药,血压很可能迅速飙升,甚至比原来更高,出现“反跳性高血压”,诱发急性脑出血或心梗。

正确做法是:即使血压控制良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

药物固然重要,但生活方式才是稳压的基础。入秋后,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穿衣别太晚:清晨和夜间温差大,温度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早晚添衣,避免受凉。

少喝酒,戒烟:酒精和尼古丁都会刺激血管,导致血压波动。

规律作息,别熬夜:缺觉会激活交感神经,让血压“飙升式”反弹。

多吃钾、少吃盐:如香蕉、菠菜、土豆富含钾,能帮助调节血压;控制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

尤其是在秋天,血压最容易“偷偷飙高”,如果此时用药不当,后果可能就是突发脑卒中、心源性猝死。

所以,高血压患者入秋后,请务必记住这3个用药标准

优先长效药,确保药效覆盖

不擅自停药减药,听医生的

高血压控制得好,秋天也能安然无恙;控制不好,可能就是生命的分水岭。

参考资料:[1]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指南(基层版)202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年修订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