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能想象吗,自1644年开始,中华民族逐步进入“一盘散沙”状态,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差不多到了极致!所幸我党诞生,力挽狂澜,挽大厦之将倾,建立了新中国。以后是否就没有涣散的问题了呢?从“一盘散沙”到“拧成一股绳”,再至对未来可能再次“涣散”的担忧,这本质上是在
你能想象吗,自1644年开始,中华民族逐步进入“一盘散沙”状态,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差不多到了极致!所幸我党诞生,力挽狂澜,挽大厦之将倾,建立了新中国。以后是否就没有涣散的问题了呢?从“一盘散沙”到“拧成一股绳”,再至对未来可能再次“涣散”的担忧,这本质上是在探讨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on) 的形成与瓦解机制。今天我们用社会心理学尝试进行分析。
社会凝聚力是指将社会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共同目标的力量总和。它的构建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系列清晰可辨的心理与社会基础。
1. 共同的身份认同与共享的叙事(Shared Identity & Narrative)
· “我们”感的建立: 这是最核心的基石。我党在历史上通过“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等概念,成功构建了一个超越家族、地域的超级集体身份。人们从“小我”的认同(我是某村人、某姓人)升华为“大我”的认同(我是中国人、我是革命者)。
· 共享的历史叙事: “屈辱的近代史”和“伟大的奋斗史”构成了共同的集体记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事件成为凝聚人心的“奠基性神话”,强调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苦难、又为何而奋斗。这种叙事创造了共情和命运共同体感。
2. 明确、可信的共同目标与愿景(Common Goals & Vision)
· 目标的具体化: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一个极其有力且清晰的目标。它直接回应了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集体创伤,给予了人民奋斗的方向和希望。
· 愿景的吸引力: “建立新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愿景,为未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这个蓝图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与每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土地、尊严、安全、发展)紧密相连,激发了巨大的参与感和奉献精神。
3. 有效的组织与领导(Effective Organization & Leadership)
· 组织化动员: 党组织、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体系,像神经网络一样深入社会最基层,将分散的个体有效地组织起来。组织提供了归属感、纪律性和行动力,是将心理认同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关键载体。
· 可信的领导: 领导层的牺牲精神、廉洁形象和卓越能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心理学中的权威可信度)。这种信任使得人民愿意追随其指引,将个人命运托付于集体事业。
4. 高水平的集体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
· 当人们看到通过集体行动(如游击战、大生产运动、改革开放)能够切实改变命运、达成目标时,就会产生强大的集体效能感——即相信“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办成事”。这种成功的正向反馈会极大地强化凝聚力,形成“团结-成功-更团结”的良性循环。
5. 外部威胁与共同对手(External Threat & Common Foe)
·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表明,外部威胁能迅速强化内部团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感,是凝聚各阶层力量最强大的催化剂。共同的对手(外国侵略者、反动派)清晰地定义了“我们”与“他们”的边界,使内部矛盾暂时让位于主要矛盾。
历史的进程并非单向。上述构建凝聚力的要素一旦被削弱或走向反面,涣散的过程就会开始。
1. 共享叙事的解体与身份认同的撕裂(Fragmentation of Narrative & Identity)
· 历史叙事的对立: 如果对共同历史的解读出现根本性分歧(例如,如何评价历史阶段、历史人物),共享的集体记忆就会破裂,共识基础随之动摇。
· “我们”感的缩小: 当社会群体依据财富、地域、阶层、观念的不同而高度分化,形成一个个相互隔阂、甚至对立的“小圈子”时,“中国人”这个共同身份认同就会被削弱。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过度发酵可能加剧这种撕裂。
2. 共同目标的模糊与愿景吸引力的下降(Erosion of Common Goals)
· 目标的缺失或虚化: 在和平与发展时期,像“救亡图存”那样紧迫的共同目标会自然淡化。若新的共同目标(如“共同富裕”)长期缺乏清晰的、可感知的进展,或被认为与己无关,其凝聚人心的效力就会下降。
· 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冲突: 现代社会必然伴随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若不同价值观之间缺乏对话基础而只有激烈冲突,社会就难以就“我们要走向哪里”达成基本共识。
3. 信任的流失:对组织与制度的失信(Loss of Trust)
· 公平感缺失: 这是最致命的腐蚀剂。如果社会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公、机会不均和特权现象, “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民众对制度的信任就会流失。
· 领导层与精英的失信: 如果领导层或社会精英出现大面积的腐败、脱离群众、言行不一等问题,其权威可信度将大打折扣,不再具备一呼百应的道德号召力。
· 形式主义与无效组织: 若基层组织官僚化、形式化,不再能有效回应民众诉求,其组织动员能力就会空心化。
4. 集体效能感的丧失(Loss of Collective Efficacy)
· 当人们普遍感到“努力无用”、“寒门难出贵子”、“反映问题无人解决”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种“个体无力感”会蔓延为“集体无力感”,人们不再相信通过集体努力可以改变现状,从而选择退出公共生活,变得“原子化”和“散沙化”。
5. 内部矛盾的激化与“内卷”(Intensification of Internal Conflicts & “Involution”)
· 在没有明显外部威胁的和平时期,内部矛盾容易凸显。如果社会竞争变得极度激烈且是“零和博弈”(即“内卷”),人与人之间就从“战友”关系异化为“对手”关系。过度竞争会破坏人际信任与合作精神,导致人人自危,社会资本流失。
我们的担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历史表明,凝聚力并非一劳永逸的静态成果,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维护和更新的动态过程。
避免“一盘散沙”的结局,关键在于主动加固那些形成凝聚力的支柱:
· 强化认同: 构建包容、开放的“新时代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让不同群体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
· 重塑目标: 提出能激发新一代人共鸣的、清晰的共同愿景(如科技自强、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并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
· 守护信任: 坚定不移地推进公平正义,反腐倡廉,确保制度公平、机会公平,这是维系信任的生命线。
· 提升效能感: 拓宽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贡献者,而非旁观者。
总而言之,人心从“散”到“聚”,需要共同的梦想、可信的路径、公平的环境和有效的组织。反之,人心的“涣散”,则始于梦想的褪色、路径的迷失、公平的缺失和组织的失效。只要我们能始终关注并不断巩固这些核心要素,就能有效防范社会凝聚力的流失,避免重蹈“一盘散沙”的覆辙。未来的中国,是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由今天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实践共同塑造的。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