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丝鸟在笼中声声哀唱,思念着青山和那绿水旁..."当这段甜润婉转的唱腔响起,上海观众的DNA总会瞬间动起来。这是茅善玉在《璇子》中塑造的经典唱段,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嗓音依旧清亮,只是从舞台上的"周璇",变成了守护沪剧的领路人。这位拿下梅花奖、文华奖、金鸡奖的
"金丝鸟在笼中声声哀唱,思念着青山和那绿水旁..."当这段甜润婉转的唱腔响起,上海观众的DNA总会瞬间动起来。这是茅善玉在《璇子》中塑造的经典唱段,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嗓音依旧清亮,只是从舞台上的"周璇",变成了守护沪剧的领路人。这位拿下梅花奖、文华奖、金鸡奖的"沪剧女皇",用一生书写着对沪剧的热爱。
从"演砸角色"到"沪剧女皇",天赋藏在韧劲里
茅善玉与沪剧的缘分,始于1974年沪剧团的招生。彼时12岁的她毫无戏曲基础,初学时甚至因演砸角色险些被淘汰。但骨子里的韧劲让她不肯认输:清晨天不亮就练身段,对着镜子打磨眼神,把前辈的唱段录下来反复模仿,就连吃饭时都在默记台词[__LINK_ICON]。这份刻苦,让她渐渐在同辈中脱颖而出。
1981年,19岁的茅善玉迎来命运的转折点——主演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中的周璇,随后该剧被改编为戏曲电视连续剧《璇子》。她将周璇的柔美与悲情藏在唱腔里,一句"金丝鸟"唱得缠绵悱恻,不仅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上海姑娘,更拿下了第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女主角奖[__LINK_ICON]。两年后,23岁的她又凭精湛演技斩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此后四十余年,她的舞台从未褪色:《庵堂相会》中娇俏的金秀英、《雷雨》中隐忍的繁漪、《邓世昌》中坚毅的何如真,每个角色都被赋予独特灵魂。她的唱腔兼收"丁派"华丽与"石派"甜糯,甜润中藏着力量,被观众誉为"听得见的江南春色"[__LINK_ICON]。
当院长20年:让沪剧走出"老码头"
2002年,39岁的茅善玉接过上海沪剧院院长的担子,此时的沪剧正面临"受众老化、传播遇阻"的困境。她深知,传统艺术不能困在象牙塔里,必须主动走向观众。
为了让沪剧贴近年轻人,她大胆创新:将巴金名著改编为沪剧《瑞珏》,用细腻唱腔演绎封建礼教下的悲剧;推出沪剧电影《雷雨》,用镜头语言放大戏曲的张力,让繁漪的绝望直击人心[__LINK_ICON]。更令人动容的是《敦煌儿女》的创作——为了诠释"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她多次远赴戈壁,在风沙中感受人物的坚守,最终将这位学者的执着与深情搬上舞台。这部作品不仅拿下文华表演奖,改编的电影还斩获金鸡奖最佳戏曲奖,让沪剧第一次站上电影界的最高领奖台[__LINK_ICON]。
在传承上,她更是不遗余力:出版《沪剧》一书梳理艺术脉络,开办传习班培养年轻演员,甚至带着《上海谣》走上元宵晚会,让沪语的软糯流淌在更多人耳畔。"沪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要让它活在当下。"这是她常说的话,也是她20年院长生涯的真实写照。
戏外的她:为女儿活成"榜样"
舞台上的茅善玉是光芒万丈的艺术家,生活中的她是位普通的母亲。36岁才迎来女儿妞妞的她,总说"做有意义的事,让女儿为我骄傲"。她把对女儿的爱藏在细节里:女儿属牛,便给她取小名叫"妞妞";名字里嵌上"瑞"字,既含自己名字的谐音,又寄寓"瑞雪兆丰年"的吉祥之意[__LINK_ICON]。
如今63岁的茅善玉虽已卸任院长,但仍活跃在舞台上。无论是戏曲晚会上的经典唱段,还是戏剧节上的传承分享,她眼中的热爱从未熄灭。有戏迷说:"听茅老师唱沪剧,就像喝了杯温热的米浆,暖胃又暖心。"
从当年的青涩学员到如今的艺术泰斗,茅善玉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经典从不会过时,真正的热爱能抵岁月漫长。正如她的唱腔,历经四十载风雨,依旧甜润如初,成为上海最动人的声音记忆。你最爱她的哪个角色?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