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4月24号到峨眉山旅游时失踪的29岁摄影师杜炎军吗?据紫牛新闻15号晚上获得的消息显示,当地警方已经找到了他的遗体,一位花季小伙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取材网络
等了这么久等来的还是噩耗。
还记得4月24号到峨眉山旅游时失踪的29岁摄影师杜炎军吗?据紫牛新闻15号晚上获得的消息显示,当地警方已经找到了他的遗体,一位花季小伙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现场救援难度大,虽确定死亡但遗体却尚未运回,而警方根据线索情况判断,杜炎军应为自杀而亡,这就代表其是从峨眉山金顶跳崖逝世。
取材网络
同时也是在15号当天,有杜炎军朋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爆出了杜炎军不幸前的经历以及一些相关内幕,“自杀”二字则成了杜炎军朋友们很难去接受的现实。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场横跨两省的失联事件,为何最终以 “自杀” 定性?那个总在朋友圈分享美好风光的年轻人,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取材网络
故事要从 4 月 24 日凌晨说起。峨眉山金顶酒店的监控记录下这样一幕,穿着深色冲锋衣的杜炎军,背着摄影包推开玻璃门,彼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通往悬崖的步道上。
谁也没料到,这个习惯早起拍日出的摄影师,就此踏上一条不归路,直到中午 12 点,酒店工作人员发现他的房间未退房、行李未动,电脑还开着修图软件,桌面上停留着未保存的峨眉山全景图,那是他前一天刚拍的素材。
取材网络
失联的消息迅速牵动摄影圈好友的心,他们沿着他的行程倒推,从南京到丽江,再转乘大巴到峨眉山,他一路都在社交平台分享 “追光日记”,甚至在4月23日给朋友发了拍摄的金顶照片。
任谁都难以想象,这个活跃的杜炎军居然会和 “轻生” 联系在一起,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4月29日,无人机在金顶下方的悬崖底部发现了他,遗体在嶙峋岩缝中,专业救援队多次尝试都难以成功救援。
警方根据现场情况判断为“自杀”,镜头能定格世间万种风光,却永远拍不出人心底的深渊有多深,如果轻生不是偶然,那么这个总在朋友圈说人间值得的年轻人,究竟在和什么搏斗?
杜炎军账号发布
比起杜炎军,大家更熟悉他的网名 “蟹堡王”,这个总说 “镜头里有光” 的男孩,经常在朋友圈发石臼湖畔那棵孤独的树,自称为“石臼湖的王”。
那棵树矗立在湖中央,涨潮时四周都是水,退潮后露出斑驳的树根,朋友后来才懂,这棵树或许就是他的镜像,他把孤独都藏进了工作里。
杜炎军作品
今年4月的云南之行,看似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实则更像一场 “逃离”,更让人揪心的是他失联前的状态,那时他还在云南给朋友寄鲜花饼,附言说51办护照出国玩。
取材网络
4月23日,他把金顶照片发给修图师,甚至在失联当天凌晨,酒店监控显示他出门前还整理了摄影包,把备用电池和存储卡分门别类放好。
这些细节都太不像 “诀别”,反而像往常无数次的 “出发”,有朋友推测,或许是连日爬山体力不支导致失足,也有网友认为杜炎军只是看起来快乐,其实早就不快乐了,报道中的没什么亲属更让人揪心。
争议的背后,是人们对 “心理健康” 的认知鸿沟,这个世界总爱用 “外向”“开朗” 给人贴标签,却忘了阳光越盛的地方,影子越暗,父亲早逝,母亲离去,或许就是其接近孤儿般的成长经历,才让杜炎军走向了“意外”
据其朋友所言,本周六早上九点,他们会带着杜炎军的拍摄作品以及鲜花蜡烛到石臼湖“孤独的树”去纪念,在他们眼中,虽然杜炎军已经离去,但其所留下的作品将一直陪伴着他们
杜炎军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社会的 “隐形困境”,当我们忙着用 KPI 衡量人生,用 “成功学” 定义价值,却常常忽略了那些的“沉默”,就像他镜头里的石臼湖,看似静谧,实则需要无数细流汇聚。
取材网络
或许我们该学会的,不是用 “正能量” 去掩盖黑暗,而是像对待天气一样,坦然承认 “阴天也很正常”,并递给身边人一把伞,他用生命让我们看见,孤独从来不是 “矫情”,而是心灵渴望被看见的呐喊。
杜炎军的故事,是一个关于 “孤独” 与 “看见” 的隐喻,那个总在追逐光影的年轻人,最终没能等到属于自己的光,但他用生命的重量,让更多人开始凝视那些藏在镜头背后的灵魂。
杜炎军作品
或许真正的和解,不是消除孤独,而是学会在孤独中温柔地拥抱自己,也温柔地拥抱他人,就像石臼湖的那棵树,即便扎根荒芜,也有倒映的星空相伴,愿我们都能成为彼此的光,在看见与被看见中,让生命不再轻易坠落。
杜炎军作品
扬子晚报2025-05-16 11:14——峨眉山失联29岁摄影师确认坠崖身亡,警方判断系自杀!朋友心痛发声
安大略沈
四川电视台频道
蟹堡王在职员工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