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了趟老家,亲戚家的孩子人见人爱,乖巧安静。我也很是喜欢这孩子。反观之下,回了老家,儿子是上蹿下跳,一刻不得安静。顽皮的像是峨眉山的猴子。耳边是不止的聒噪。我见状大发感慨:你看看某某某,哪像你这么不安生。话还没说完,儿子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丢过来一句话:那你让他
妈妈的唠叨,是一种爱的表达,但有时候这种絮絮叨叨的爱会是一种束缚,让孩子感到厌烦,让孩子本能的抗拒。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长大了,他不再是那个事无巨细都要妈妈照顾的小孩了。
因为他有了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12——18岁孩子对自主权的需求比儿童期增长300%。
因为他坚信自己就是自己,反感拿别人当参照。
因为他喜欢在松弛的空间里自由呼吸,自由成长。
回了趟老家,亲戚家的孩子人见人爱,乖巧安静。我也很是喜欢这孩子。反观之下,回了老家,儿子是上蹿下跳,一刻不得安静。顽皮的像是峨眉山的猴子。耳边是不止的聒噪。我见状大发感慨:你看看某某某,哪像你这么不安生。话还没说完,儿子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丢过来一句话:那你让他当你儿子吧。儿子内心非常生气。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下意识的口不择言,惹儿子生气了。孩子讨厌被对比。当你拿另一个孩子来对比自己孩子的时候,无形中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灵伤害。会让孩子动摇已有的信心,会让孩子怀疑自己不如他人,会让孩子质疑你对他的爱。没有谁喜欢被对比,孩子更是如此。拿孩子比较,就像拿玫瑰和向日葵比谁更美,愚蠢又徒劳。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活在比较级里,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原级。
当自己当了妈妈后,就不由自主的各种唠叨附体。在学校多吃菜,玩得时候注意安全,睡觉的时候别忘了盖上一件衣服,上课的时候要积极回答问题,多举手,多参与等等。妈妈的世界里只有孩子。每一次唠叨都是苦口婆心的用心良苦。每一次唠叨都是因为爱之深。
但在某一刻,听着自己的唠叨不由地心生叹息,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唠叨是一种多余。
有一次,儿子在广场上和好朋友们玩游戏,一直跑来跑去,玩得很是开心。过了一会儿,头上满是汗水。当时正值深秋季节,风已经很凉了。我担心孩子出汗后着风容易感冒,就喊儿子回家。儿子玩的正在兴头上,怒气冲冲地回家了。到了家里,儿子怒发冲冠,歇斯底里:都玩得好好的,为什么就你扫兴?
面对儿子的质问,我无言以对。我扪心自问:为什么就你扫兴?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到唠叨也是一种束缚。束缚了孩子的手脚,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孩子喜欢拥有自己的玩乐空间,不被打扰和中断,而我却做了扫兴的家长。也就是在这一刻,我开始反思,不做唠叨的妈妈。
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儿子放学回家后,先是放松一会儿。玩一会儿手机,或是玩一会儿魔方,要不然就是剪一会儿纸。自由的空间也就这么一会儿。但没多一会儿,唠叨的操心的妈妈就上线了。别玩手机了,你玩了多长时间了?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啊?今天的作业多不多啊?只要一看到孩子休息,仿佛就浑身不自在。于是各种暗示,提醒,催促。让孩子烦不胜烦。其实自己听着自己的声音也很是扎耳,但就是身不由己。
虽然孩子的自驱力还不算好,但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生物钟。回家后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写作业,孩子心里已经有数了。不要三番五次地催促,让孩子自己做时间的主人。
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会一直在身边。当孩子一个人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只需在身后默默注视。
为人父母,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虽然会有各种不舍,各种担心,但也要大胆放手,成长就是割舍和分离的渐行渐远。
不做唠叨的妈妈。相信自己,更相信孩子。彼此都会安好。
来源:心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