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全网被封,原因是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0:01 1

摘要:9月24日,一个消息全网刷屏了——张雪峰被全网封号了。微博、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这些主流平台的主账号,齐刷刷地被“禁止关注”。这可不是小事,对一个超级网红来说,这基本等于掐断了命脉。很多人都在问,这张雪峰是不是被永久封禁了?是不是被全平台封杀了?从目前看

9月24日,一个消息全网刷屏了——张雪峰被全网封号了。微博、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这些主流平台的主账号,齐刷刷地被“禁止关注”。这可不是小事,对一个超级网红来说,这基本等于掐断了命脉。很多人都在问,这张雪峰是不是被永久封禁了?是不是被全平台封杀了?从目前看,貌似给他还留了点余地,他公司的一些小号还在苟延残喘,工作室也只是含糊地回应了四个字:“正在反省”但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我们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张雪峰倒霉或者碰了谁的蛋糕,这背后没有迷信没有瞎猜,只有逻辑。这次出事,绝对不是偶然。半个月前,就有人发了篇长文“原形毕露!留给张雪峰的时间不多了”预警。果然,留给张雪峰的时间可能还真就不多了。为什么一个在无数家长眼中如同“救世主”、“寒门指路人”的“名师”,会突然走到悬崖边上?这背后的水,恐怕比你想的要深得多。

要搞懂他为什么倒下,首先得明白他为什么能崛起。很多人说,他是靠贩卖焦虑割韭菜,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张雪峰的爆火,本质上是这个时代巨大的教育焦虑和信息鸿沟共同催生的一个缩影。他不是病因,他只是最显眼的一个症状。

拔掉张雪峰,就能缓解焦虑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目前的家长和考生们到底在焦虑什么?十年寒窗苦读,一周填报志愿。全国3000多所高校,800多个本科专业,再加上“新高考”改革后越来越复杂的选科和录取规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信息战。很多家长自己当年就没上过大学,或者距离高考太过遥远,面对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两眼一抹黑。

“七分考,三分报”,这句话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高三家长的头上。报高了怕滑档,报低了怕浪费分,专业选错了,可能搭进去的就是孩子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市场规模,2023年已经达到了9.5亿,而且还在飞速增长。有需求,就有市场。

就在这种集体焦虑的氛围里,张雪峰横空出世了。他用一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把所有专业都放到就业和变现的天平上,赤裸裸地给你称重。他会告诉你:“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崩溃的!我一定会把他打晕!”他会告诉你:“所有文科都叫服务业,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他还会告诉你:“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要碰金融,因为这个行业不看你优不优秀,看的是背景和资源。”

这些话,你说难不难听?太难听了,充满了功利和偏见。但对于那些在迷茫中摸索的普通家庭来说,这就是“真话”,是“救命稻草”。那些高校教授、教育专家们说的云里雾里,张雪峰却把血淋淋的现实撕开给你看。他就像一个带注释的免翻大典,把大学和社会的潜规则摆上了台面。他自己就是从黑龙江富裕县走出来的“小镇做题家”,他的这套叙事,精准地击中了“普通家庭”的痛点。

这就是为什么无数家长愿意花12999元,甚至18999元去买他一张“梦想卡”或“圆梦卡”的原因。去年,他的公司创下了3小时入账2个亿的销售神话,今年甚至连2026届的名额都早早售罄。家长们买的不是一个填报方案,而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买一份心安,一份“确定性”。

但是,我们真的看明白了吗?张雪峰的存在,恰恰说明了我们教育体系中某些环节的缺失。学校本应开设专门的志愿填报机构进行辅导,家长和老师本应是孩子最信任的指导者,当这个位置出现真空,才让张雪峰这样的商业机构有了可乘之机。所以,拔掉张雪峰,焦虑并不会消失。只要信息差和阶层跃迁的渴望还在,没了张雪峰,还会有王雪峰、李雪峰。

从“人生导师”到“社会公害”,他到底踩了多少雷?

张雪峰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也许不会有今天的下场。问题在于,他的影响力太大,踩的雷也太多,最终从一个市场的鲶鱼,变成了一个破坏生态的公害。

首先是他的商业模式和个人品行,充满了争议。他最擅长的就是“含泪退网”的戏码。前不久,他在直播间哽咽哭诉,说“动了太多人的蛋糕”,明确宣称要暂停直播,甚至可能是最后一次直播。那场表演,声泪俱下,赚足了同情和流量,无数人还真以为“世间再无张天师了”。结果呢?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光速恢复直播,宣布要在快手连播15场,继续抢占高考季的流量高地。这种“退网复播”的剧本,已经成了他的保留节目,严重违背了商业伦理,说白了,就是欺骗。

其次,他那些极端言论,虽然为他带来了流量,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撕裂和危害。他鼓吹“文科无用论”,把所有文科生归结为“舔”,这种粗暴的标签化,不仅侮辱了千千万万的文科从业者,更是在误导涉世未深的学生,让他们对人文社科产生极大的偏见。要知道,理科决定一个国家能走多高,而文科决定一个国家能走多远。

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他所推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他的话语体系里,教育被简化成了一场赤裸裸的生存竞赛,唯一的标准就是“搞钱”。他会告诉你“穷人的孩子别碰金融”,乍一听很现实,但潜台词就是“认命吧,你们天生就不配拥有更好的资源”。这种逻辑,把所有系统性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阶层固化,全部归咎于个人的“选择失误”,这不仅是收割底层,更是在扼杀他们的希望。

而最致命的,是他对国家教育体系和人才布局的冲击。大学招生老师们说,就因为张雪峰的一句话,他们那个专业一年的招生分数线能上下浮动超过10分。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千千万万科研教学人员参与设计的学科体系,高校精心制定的培养方案,可能因为他直播间里的一句“段子”,就全白费了。当一个人的影响力大到可以随意左右教育报考的风向,能让某些985高校的王牌专业门庭冷落时,他就不仅仅是一个商人了,而是在挑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玩火者必自焚:当网红的生意撞上国家的规矩

如果说前面的问题还停留在商业和社会层面,那张雪峰最后的疯狂,则是直接触碰了政治的红线,这才是他被一剑封喉的根本原因。

张雪峰这个人,非常懂得玩弄流量,他的打法就是“双重谄媚”:既媚俗,也媚权。

媚俗,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迎合底层逻辑,用最功利、最赤裸的语言去收割那些信息闭塞的家庭。但光有钱是不够的,他还想做爱国大V的生意,试图得到一个强大的权力保护伞,这是媚权。

或许,他一度以为自己成功了,甚至产生了权力错觉。但他把这事儿玩砸了,因为他不仅媚权,还敢玩弄权力。

很多人至今都不明白,张雪峰那句“枪声打响那一天,将个人捐款至少5000万元,公司整体捐款不低于1亿元”到底错在哪了。这句话,表面上是“爱国豪言”,实际上是在挑战国家和平统一的主基调,煽动民粹,鼓吹战争,背离了国家主流政策导向和民众热爱和平的公共价值理性。

大国的行事风格是理性且节制的,绝不会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权,交给这种下作且没有品相的民粹表达。那些叫嚣着战争的人,往往是那些自己不上战场的人。张雪峰把捐款当成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来收割“爱国流量”,这本身就是在制造大“恶”。

如果说,这还只是踩了红线,那他接下来的操作,就是公然引火烧身了。面对争议,他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在另一段视频里,满嘴“妈的”、“老子”,狂妄地宣告:

“那个视频被发到外网上去了,我们本地W信办的领导跟我说,你查一查他妈谁发的,太他妈坏了!……我怕、我怕我就不会说,说了我就一定会做。我说了我就不怕这个事儿对我有影响。妈的……”

上帝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张雪峰这段话,犯了致命的错误。他拿“我们本地W信办的领导”为自己的狂言进行权力背书,甚至把“要查一查”这种权力私语公之于众,这就是在公然出卖给他“撑腰”的权力,是对公权力形象的极大毁损,是对国家机关尊严的亵渎。

你想想,当地的相关“领导”看到这段视频,内心会作何感想?“妈的,这张子彪(张雪峰本名),真彪啊!就这么把老子给出卖了?”犯下这种事,不会再有任何权力敢对他交心了。税收再香,政绩再重要,但被他这样架在火上烤,那是要命的。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他一边“双媚”,既媚权又媚俗;一边又“双背”,既背叛上层,又背叛下层。这种“两面人”的顶级新变种,虽然上下都有人爱,但也上下都有人恨,最终只能在多维夹击中,流尽最后一滴血。

尾声

所以,当毁坏教育生态、挑战权力规则、败坏商业道德这三宗罪汇集到一起,张雪峰的塌房就是一种必然。他捅的马蜂窝,早就不是高校和同行那点利益纠葛了。他真正挑战的,是国家教育的宏观秩序,是权力运行的基本规矩,更是社会商业的道德底线。

那么,拔掉张雪峰的网线,就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吗?答案是不能。只要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还在,只要社会阶层流动的焦虑还在,没了张雪峰,市场上立刻就会冒出王雪峰、李雪峰。焦虑的土壤不改变,收割焦虑的镰刀就永远不会缺席。

但是,我们必须看明白,张雪峰的倒下,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宣告了那个靠贩卖焦虑、煽动对立、在规则边缘疯狂试探就能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终结,这是一个风口的转向。国家正在给唯就业论、唯金钱论的教育踩下急刹车,要把指挥棒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张雪峰本人,他那套“正在反省”的说辞,不过是公关话术。一个把教育做成纯粹收割生意的商人,一个把煽动民粹当成护身符的投机者,你指望他能反省出什么?

他用底层逻辑构建起的庞大商业帝国,根基早已被自己掏空。就像一个吹得太大的泡沫,不是会不会破的问题,只是何时破、怎么破的问题。现在,我们只是听到了第一声清脆的爆裂声。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张雪峰的表演,或许还没完全落幕,但属于他的那个舞台,灯光正在一盏盏熄灭。

来源:伊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