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徽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庭院经济的部署要求,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探索“庭院+”模式,引导群众将房前屋后“方寸地”打造为美化环境的“颜值点”、各具特色的“增收园”,使庭院经济
近年来,徽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庭院经济的部署要求,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探索“庭院+”模式,引导群众将房前屋后“方寸地”打造为美化环境的“颜值点”、各具特色的“增收园”,使庭院经济成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助农稳定增收的“小引擎”。
坚持党建引领
构建“三级联动”组织体系
以党组织为核心驱动力,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示范”的三级联动机制,引导群众培育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等“微经济”业态,实现“小庭院大作为、小产业大效益、小切口大发展”。一是党委政府统筹引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庭院经济,不仅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更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制定出台《2025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对发展庭院经济的经营主体,按照总投入的30%予以奖补,为庭院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二是乡镇村社联合攻坚。各乡镇指导各村成立庭院经济工作组,逐户调研摸底,为村民制定“一户一策”发展方案。江洛镇赵湾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党支部投入资金20万元,整合村内19.2亩闲置土地资源,将原先“脏乱差”地块改造为“庭院经济示范田”。三是党员干部争先示范。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不仅成立“技术服务组”手把手教技术,还组建“党员先锋队”跑市场、找销路,让原本零散的“小庭院”变成“致富园”。江洛镇赵湾村划出“党员责任田、干部示范田、村民共管田”,实行“村干部+党员”包片负责,从种到收再到卖,提供“保姆式”服务,助力庭院经济提质增效。
注重特色培育
创新“五种路径”发展模式
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原则,培育“五型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一是“庭院+种植”,既添活力又绿家园。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引导群众在庭院周边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不仅满足家庭日常所需、节省家庭开支,还增加经济收入。高桥镇立足“小庭院”,积极发展地栽木耳、中药材等产业,带动860户群众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二是“庭院+养殖”,既富口袋又护生态。巧用农家院落、闲置房舍和边角空地,发展鸡鸭兔等庭院养殖,粪便化肥入田,让农家生活富有田园乐趣,既陶冶情操又保护环境。高桥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推广“支部+合作社+蜂农”的运作模式,6000箱中蜂在青山绿水间“酿”出甜蜜事业,年产蜂蜜18万斤,产值达720余万元。三是“庭院+手工”,既增价值又添效益。鼓励农户把“小庭院”变“小车间”,发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家庭作坊,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榆树乡建成26个家庭蜂蜜加工坊,开发蜂巢蜜、蜂王浆等8款精品,带动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四是“庭院+旅游”,既旺人气又美乡村。引导农户利用庭院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让游客体验烟火气十足的乡愁韵味,实现增加收入与靓化环境的双赢。嘉陵镇依托古镇旅游资源,发展庭院民宿46家,开发庭院茶舍、果香小院等特色业态,年户均增收3.6万元。五是“庭院+电商”,既拓销路又塑品牌。依托电商服务平台,用活直播带货新业态,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创办的“陇上庄园”电商平台,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将核桃、蜂蜜、木耳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年来累计帮助群众销售农特产品3000多万元。
坚持典型示范
激活“三方带动”乘数效应
坚持典型引路、示范推动,培育一批庭院经济样板村和示范户,带动庭院经济提质发展。一是样板村引路领跑。优先选择基础禀赋优、群众热情高的村庄,通过政策倾斜、资源集聚、模式创新,先后培育了江洛镇赵河村、榆树乡剡坝村、泥阳镇乔王村等庭院经济样板村。榆树乡创新“1+百千万”模式(“1”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带动“百”户群众,养殖“千”箱中华蜜蜂,发展十“万”袋地栽木耳),带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二是示范户破局点题。重点扶持基础好、意愿强的农户,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培育庭院经济示范户,形成“一户带一片、多片连全域”的辐射效应。榆树乡采取手把手教、点对点帮的方式,累计培育庭院经济示范户200余户,助力庭院经济发展。三是带头人树标立杆。发挥能人大户示范作用,通过“一人带多人、多人带全村”的模式,有效激活了庭院经济内生动力。榆树乡火站村返乡能人创新“葡萄架下生态鸡”立体种养,年收入8万元,并成立合作社带动12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凝聚多元合力
强化“三支力量”协同参与
充分调动部门、群众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部门搭台、群众唱戏、企业赋能”的庭院经济发展新格局。一是部门牵线搭台。农业农村、财政、文旅等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将服务下沉到农家庭院,为农户排忧解难。栗川镇瞄准盆景产业,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和盆景协会,将“田间课堂”“庭院实训”办到农户门口,传授蟠扎定型、枝芽嫁接、造型控养等关键技艺,破解盆景养护难题,推动农家小院变身“盆景工坊”。二是群众主体唱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庭院经济发展,让其成为庭院经济发展的主角。江洛镇推出“公益菜园积分制”,蔬菜产量的30%提供给困难群众,剩余蔬菜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销售,村民参与翻耕、除草、采摘积攒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物资,真正从“旁观者”变身“主人翁”。三是企业助阵添彩。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资金注入、技术输出、人才孵化等方式参与发展庭院经济。高桥镇引进香醇雁养殖,企业供种苗、包回收,已辐射260户群众,年出栏近5万只,每年收益突破600万元,真正实现“庭院有收益,群众得实惠”。
(供稿:县委办)
监制:许 杨 审核:马文渤
来源:陇南徽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