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村的千亩梭梭林摇曳生姿,依附其生长的大芸种植正在变为当地的"沙漠黄金",诸多种植户正在田间地头进行灌溉作业;因为7至8月是梭梭白粉病的高发期,农业技术员们借助deepseek“农业专家”进行病虫害防治,如今,高速畅
眼下,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村的千亩梭梭林摇曳生姿,依附其生长的大芸种植正在变为当地的"沙漠黄金",诸多种植户正在田间地头进行灌溉作业;因为7至8月是梭梭白粉病的高发期,农业技术员们借助deepseek“农业专家”进行病虫害防治,如今,高速畅通的宽带网络已在当地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截止2024年,全村大芸种植面积达5000亩,216户村民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最后合龙的地方,短视频、直播电商等云上服务借助互联网向世界诉说着这里的各族群众与沙漠共生的生态奋斗;也因为一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网络构成了数字中国版图上最动人的风景。十年间,这个中国最大的村落。成为了中国通信普遍服务最生动的窗口。
位于新疆于田县沙漠边缘,合龙后的锁边工程初现绿色
达里雅布依村在哪?
从于田县城出发前往达里雅布依老村,越野车需行驶至少7个小时,赶着骆驼要走13天。而为什么是老村?是因为达里雅布依的历史要从300年前说起。
“达里雅布依”,维吾尔语意为“大河沿”。那条赋予村落名字的大河,是从昆仑山腹地奔涌而出的克里雅河。克里雅,河如其名,“漂移不定”。作为沙漠河流,它的河道并不完全固定,河堤也不明显,于是百年间,达里雅布依人逐河而居,“隐居”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被称作“中国最后的沙漠村落”。
达里雅布依村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理位置极其偏远闭塞,“最后的沙漠部落”之名由此而来
在新疆,若问“最远的村子在哪里”,八成答案会指向达里雅布依,19世纪末,探险家的驼铃意外撞开这片绿洲的门扉,让它从传说走进世人视野。此后百年间,克里雅河沿岸不断出土的陶片、木器与古城遗址,默默诉说着这里与丝绸之路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
前往达里雅布依老村的沙漠土路,全程需要翻越120公里以上的沙漠、土丘和流沙路段
1989年,达里雅布依乡正式设立,但在随后的30年里,它依然是沙海中的孤岛——没有公路与外界相连,没有长明电驱散长夜,更没有网络信号接通世界。2020年前,于田县还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而达里雅布依,正是该县161个贫困村中最偏远的一个。改变始于2017年7月,于田县政府在县城北部90多千米处,为村民们擘画了新的家园。达里雅布依新村拔地而起。2019年,216户村民完成搬迁,自此,达里雅布依有了新村、老村之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至2019年达里雅布依完成整村搬迁,新村位于于田县90公里处的绿洲,实现“五通七有”
艾力与新村
世代生活在达里雅布依乡的依明·买提库尔班一家是老村最后一批搬迁到新村的居民,中国电信职工艾力·喀迪尔每每到他家维护网络时,总提起他以前在老村上树打电话的故事,对于依明·买提库尔班一家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切仿佛非常遥远,但对于艾力来说,这是他8年达里雅布依工作的映照,艾力看到了这里从2G到5G的飞跃,看到了乡村振兴路上的达里雅布依故事。
图片来源新华社,达里雅布依乡的依明·买提库尔班正在树上找寻信号
艾力·喀迪尔在老村农户家交流肉苁蓉种植情况
2019年3月17日,在达里雅布依乡五小队,记录整村搬迁的记者拍下了依明在门前胡杨树上打电话的形象。在过去的达里雅布依老村,这已经是难得的通信时光。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这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大网电更没有通信,随着国家村村通工程的建设脚步迈过“死亡之海”,艾力·喀迪尔从“稚嫩”的通信雏鹰逐步参与到了当地的“通信翱翔”。
艾力·喀迪尔在达里雅布依老村巡护通信线路
艾力·喀迪尔,今年34岁,土生土长的于田县人。2017年分配到达里雅布依村建设的时候,他便参与到了通信普遍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了老村第一个通信基站,虽然只有2G网络,只能打电话,但是接通信号的瞬间仍让艾力永生难忘。“当时大家自发就开始跳舞,眼泪一点也忍不住,几百年了,这里没人打出去过电话,当时有人打给县城的亲戚,有人打给远方的朋友,从那一天起我觉得老村一点也不远了。”艾力·喀迪尔说道。红棕色的面颊,记录着艾力·喀迪尔建设通信的日子,在他不予言说的背后,是他和通信战友越过250多公里的砂石路,把信号带到了老村,车陷在沙子里,他们就肩扛手抬的越过沙丘。
前往达里雅布依老村的道路艰险,沙漠陷车、抛锚等事故频发,然而这样的路却是艾力·喀迪尔8年来的家常便饭
艾力·喀迪尔徒步穿越沙漠走向达里雅布依老村基站并进行维护
电信普遍服务的故事,往往带着泥土气息,在达里雅布依则全是沙子味道。随着搬迁工作的开始,艾力·喀迪尔肩负起了新村的网络建设,于田县每年连续7个月的风沙,就是他最大的障碍。“我们每次出去都准备两个帐篷,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要保障一个帐篷挡风沙,一个帐篷放工具。”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建设中,沙尘暴、大风与野兽交替出没,考验着意志也见证着他们的初心。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建设中,他们建起了新村的3G网络,这个崭新的偏远村实现了“隔山隔沙不隔音”,开始逐步追上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
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艾力·喀迪尔每一次的抢修几乎都无法做到当日去当日回,露宿野外
地理的偏远不再必然导致信息的匮乏,位置的边缘不再等同于发展的边缘。随着4G网络的全覆盖,达里雅布依村实现了网络服务用得起还要用得好。2020年,艾力·喀迪尔和通信伙伴们在当地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业务,当地百姓再遇到无法准确诊断或较紧急的医疗情况,通过远程会诊与县市甚至更大更专业的医疗专家保持亲密联系,及时进行会诊诊断,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在医疗、健康安全;2021年,艾力·喀迪尔的脚步来到了当地社保局,一网通办让当地老人缴纳社保和领取养老金不再跑去百公里外的于田县城。
艾力·喀迪尔正在为达里雅布依村群众维护网络电视
数字时代不是少数人的突飞猛进,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前行。在艾力·喀迪尔和一群电信人的努力下,5G信号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达里雅布依当地的水电站,克里雅河水文情况的5G监测站上线并链接新疆水利统筹,如野马般随意改道、泛滥的克里雅河有了一根数字化缰绳;冬季来到时,戈壁滩的寒风不在刺骨,达里雅布依当地的供暖工作上云赋智,变得更加有效率;曾经的戈壁与草场,放牧就是简单的挥鞭,如今达里雅布依村的农业农村局内有了远程培训,畜牧兽医站的医生们可以参加云上学习,截至目前,当地和田羊的养殖规模达到2.8万只;走入校园,智能安防监控正在守护校园平安,在达里雅布依村,截止2023年已累计走出了52名大学生,其中在读39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故土,建设起了家园;
达里雅布依村卫生院正在借助5G信号进行远程医疗问诊
来到村委会,村务微信群成了宣传政策的“明白群”、服务群众的“好帮手”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日常办事不出村,农村网络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新疆于田县许多村民借助网络直播让玫瑰花等当地特色产业焕发生机
当艾力·喀迪尔教会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改变生活,短视频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到了达里雅布依村,2024年,达里雅布依老村接待游客9万人次、在新村,一场以赏胡杨秋韵为名的文旅活动,吸引了约4000名游客,每年两次的文旅大活动,胡杨节与环塔拉力赛,艾力·喀迪尔都在人群背后守护通信顺畅。借助一条信息高速路,祖国的大好河山正在被更多人看见,达里雅布依村被越拉越近。
艾力·喀迪尔正在维护达里雅布依村的通信设备
库麦其熟了!
“库麦其”是达里雅布依最常见的食物,不同于传统的新疆烤馕,在达里雅布依村特殊的环境下,人们用胡杨木燃成的炭火将黄沙烧得滚烫,拨开炭火与沙子把和好的面团放置其中,再用沙子掩埋烤制。每次艾力·喀迪尔维护完网络,村民们都选择用这一美食招待他,然而他总是摆摆手致谢,前往下一户人家。
大漠通信不易,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通线路难,维护线路更难,2022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狂风将光缆吹落,达里雅布依村信号中断,时值深秋半夜,村民们只能摸黑前行90余公里联系到了艾力·喀迪尔。不顾寒风瑟瑟,艾力·喀迪尔穿戴好装备便驱车从家中前行百余公里到达村子,等维护好网络时东方既白。
每年夏季,克里雅河时长在沙漠中改道泛滥,艾力·喀迪尔时长需要涉水过河
日子久了,大家都认识了这一电信小哥,他的到来总是能解决问题。艾力·喀迪尔说道:“那天太难忘了,但是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要继续维护好网络,让老乡们再跑这么远打电话,我心里太难过了。”质朴的新疆汉子,选择用实际行动践行诺言,如今,他依然奋斗在维护一线。
面对一路守护的艰辛,5岁的女儿总是用笑容治愈艾力·喀迪尔,而她的妻子也正在“骑着毛驴上北京”的库尔班大叔的家乡任教,在她工作的幼儿园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感受信息化的当下,迎接着智慧教育的未来。
艾力·喀迪尔正在布放光缆将又一个新的信息化应用带入达里雅布依村
未来已来
凡益之道,与时代偕行。眼下,于田县的10万株玫瑰与1.22万亩向日葵竞相开放,和当年从这里走出的库尔班大叔一样,心向北京、心怀未来,始终怀揣着对时代的热忱。
在沙漠锁边工程中,农户们种下沙枣树,防沙治沙的同时,与沙漠的关系正式走入“问沙漠要效益”的新路子
2025年是电信普遍服务实施10周年。十年间,十批建设项目如同十道刻痕,深深镌刻在华夏大地的数字地图上。从帕米尔高原的毡房到塔克拉玛干的边缘村落,光纤如神经末梢般延伸,铁塔似脊梁般挺立,在戈壁荒漠间编织出一张无形的巨网。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静默的革命:它让达里雅布依的牧民能通过视频问诊,让昆仑山脚下的果农在线上卖出甜杏,从根本上改写了偏远地区群众“通信基本靠吼”的生活叙事。
中国电信新疆于田分公司职工正与于田县群众一起查看沙漠中的智慧浇灌设备
来自大漠深处的网络信号,彰显了一家通信央企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更为最远一家人送去了连接、沟通和实惠。银线穿沙海,信号连民心。十年来,这根跨越沙漠与戈壁的光缆,不仅缝合了地理上的距离,更将新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紧紧串联。“一个都不能少!”在达里雅布依新村亮起的屏幕里,看得见的是信号满格的提示,触得到的是日益丰盈的日子。
位于沙海中的通信设备
当被问到信号是哪里来的?达里雅布依村的村民们说“是沙漠那一头来的,是小黄车带进来的!”。
来源:中国电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