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脾胃不舒服,就想吃点好的补一补,在有限的食量里,尽量选择牛羊肉、鹿茸、附子这些大补之品,以为能把“虚”给补足,可通常事与愿违。
大家好,我是中医杨小平主任。
不少人脾胃不舒服,就想吃点好的补一补,在有限的食量里,尽量选择牛羊肉、鹿茸、附子这些大补之品,以为能把“虚”给补足,可通常事与愿违。
不但没效果,不少人还出现口干咽痛、口腔溃疡、大便干结等上火的症状,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脾虚不是你想补就补得上的,脾胃虚弱,气血流通不畅,阳气通道被堵住了,再好的补品也吸收不了,只能堆积在胃里,加重脾胃的负担。
为什么脾阳的通道被堵住了?我认为是生活习惯搞的鬼,你想啊,现在的人,每天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运动量不够,气血流动不起来,形成气滞血瘀,不就把通阳的路给堵住了嘛!
所以说想要改变脾虚的现状,先别忙着补,而是要把经络打通,让阳气像太阳一样温暖全身才管用。
解决脾虚,我有办法:
临床上,我一般以桂枝汤为基础方,来解决脾虚、阳虚的问题。我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茯苓和白术,去掉桂枝——
组方:芍药、生姜、白术、茯苓、大枣、炙甘草。
患者王先生,42岁,自述近半年总觉身体发沉,晨起眼皮浮肿,到下午小腿也酸胀无力,大便常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舌苔白厚腻。
我得知他工作压力大,总觉胸口闷得慌,胃口也不如从前,晚上睡不踏实,翻来覆去总觉得有股气在肚子里窜。随后观察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濡缓,结合症状判断是痰湿内停阻碍阳气运行。
治疗上我认为需先祛湿通阳,再调畅气血。提笔开方:
芍药、生姜、白术、茯苓、大枣、炙甘草。
其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从源头减少湿气生成并排出水湿;芍药缓急、甘草调和,缓解湿阻导致的筋肉酸沉;生姜温散表寒,大枣补益脾胃,为阳气运行提供基础。
方中没有一味猛药,反而全在做疏通和铺垫,目的是冲开阳气的通路,通过强化气血的流动,让身体进入一个正向循环,不用担心上火问题,把阳气疏散到全身,气血流动起来,患者的症状自然就消退了。
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健康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文中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在专业中医辨证下遵医嘱调理,不可盲目用药。
来源:中医杨小平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