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雁孵化工程 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 优秀“归雁”人才张宁:“追蜂”姐妹酿造“甜蜜事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9:35 1

摘要:优秀“归雁”人才、基地负责人张宁轻轻掀起蜂箱盖,查看蜜蜂“秋繁”情况:“夏天忙完了,现在要让它们休养生息,准备越冬。”她身后的加工厂里,姐姐张晴正核对新一批唇膏的包装。这对相差7岁的姐妹,一个沉稳把控方向,一个灵动开拓市场,在沂蒙山深处共同书写着“蜂二代”的创

琅琊新闻网讯 仲秋时节,临沂市蒙阴县黄土山村的采华之滋养蜂基地依旧绿意盎然。彩色蜂箱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坡上,蜜蜂嗡嗡作响,忙碌中透着安宁。

优秀“归雁”人才、基地负责人张宁轻轻掀起蜂箱盖,查看蜜蜂“秋繁”情况:“夏天忙完了,现在要让它们休养生息,准备越冬。”她身后的加工厂里,姐姐张晴正核对新一批唇膏的包装。这对相差7岁的姐妹,一个沉稳把控方向,一个灵动开拓市场,在沂蒙山深处共同书写着“蜂二代”的创业故事。

姐姐张晴是这个“返乡故事”的起笔人。2012年,从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归来的她,毅然回到蒙阴,接过父亲的蜂箱,决心传承养蜂技艺。两年后,她与父亲承包了60亩荒山,投资成立山东采华之滋蜂业有限公司,开启了本地规模化养蜂的探索。

张宁小时候曾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赶花期,“全家人能在一起”是她最大的愿望。这个愿望,在2014年开始变为现实。那一年,父亲和姐姐在方山脚下扎下根。在姐姐的带动下,2019年大学毕业后,张宁也毅然回到家乡,携手共创“甜蜜事业”。如今,张晴负责企业整体方向和技术把控,父亲专注养蜂,张宁则全力拓展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

创业初期,蜂场以自产蜂蜜为主。随着订单增加,产能渐显不足。有人建议外购蜂蜜应急,但姐妹坚守品质底线。这份坚持打动了一位长期合作的配方师,对方提议:“何不将优质蜂产品做成护肤品?”2014年,她们在配方师的技术支持下,推出首款唇膏——“来自蜂场的‘可以吃的唇膏’”。首批50支样品寄出后,短短几天订单从300支暴涨至2000支,销量一路飙升,从此走上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化之路。

2015年,步入大学的张宁将蜂蜜和唇膏带入校园,实现经济独立的同时,也为返乡创业打下了基础。返乡后,她成了姐姐的“最佳搭档”。她带领团队拍视频、做直播,以故事打动消费者,并升级包装设计,更贴合年轻人审美,让传统蜂产品焕发出现代活力。如今,“采华之滋”的“小绿胖”“小粉胖”唇膏已成为爆款,旺季日销逾万支。

10余年耕耘,荒坡披绿,花香蜂忙。姐妹俩每年春天都会种下新植物,既为蜂群备足蜜源,也将这片土地变成一片小花园。“让小蜜蜂也有家。”张宁说。在她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蜂产业持续发展。

谈及未来发展,姐妹俩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继续“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类展销会、对接会,扩大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请进来”,邀请网红达人、行业专家到基地参观指导,通过溯源直播等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

这两年,“采华之滋”先后登上山东卫视《新沂蒙》《好品山东》等节目,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姐妹俩还多次赴浙江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们的风格偏向求稳务实,就像毛竹一样,需要在土里扎根几年。”张宁说,“但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我们的‘甜蜜事业’一定会像毛竹一样拔节生长,为家乡带来更多活力和机遇。”

来源:临沂宣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