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男医生啊?那我能不能换个女医生做这个检查?”这句话,我听了不下几十次了。说实话,作为一名39岁的消化内镜科医生,早就习惯了。肠镜检查,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尴尬的项目,尤其是面对性别不一样的医生时。
“你是男医生啊?那我能不能换个女医生做这个检查?”这句话,我听了不下几十次了。说实话,作为一名39岁的消化内镜科医生,早就习惯了。肠镜检查,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尴尬的项目,尤其是面对性别不一样的医生时。
但我们得先说清楚,尴尬归尴尬,健康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很多人因为“害羞”错过了早期筛查的关键时间,这才是真的难为情。疾病不会因为你的性别、年龄、职业或者羞涩而网开一面。
我从医十几年,面对过上千位女性患者做肠镜,坦白说,我的专注点从来都不在患者的“性别”,而是她的肠道状态。我们看的是肠道的颜色、形态、柔韧度,有没有息肉,有没有出血点。职业素养早已让我们把这些“人之常情”的情绪放在一边,眼里只有病灶。
患者的心理我理解,特别是第一次检查的女性朋友,不少人会紧张到手心冒汗。这时候,我们会用温和的语气解释整个流程,告诉她们检查前会侧躺、打镇静药,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意识。心理安抚,有时候比操作还重要。
不少人以为肠镜是“裸检”,其实完全不是。检查时会有专用的检查裤,后面开口,只露出检查部位。隐私保护早已是医疗操作的基本底线,且所有操作都有护士在场,男女医生都需遵守这一规范。
很多女性患者在做完检查后都会说:“哎呀,其实也没那么尴尬嘛,早知道我就早点查了。”这句话我听得太多了。很多人对肠镜的误解,来自对“过程”的想象,而不是对“医学”的理解。科普缺位,是很多人拖延检查的根本原因。
还有人问我:“你做了这么多年,会不会对女性患者有不一样的感觉?”我想说的是,医生不是机器,但我们有职业边界的自觉。在检查室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而不是性别。职业伦理,是医学生从第一天入学起就被反复强调的东西。
真正让人难为情的,不是有没有男医生,而是我们对身体的忽视。每年因为大肠癌晚期才来就诊的患者里,女性占比也很高。很多人第一次检查就是在发现症状之后,这时候就不是“难为情”,而是“后悔莫及”。早筛意识,是我们需要传递给所有人的理念。
说个数据,肠镜发现早期大肠癌的准确率在90%以上,如果能在息肉阶段发现并处理,几乎就等于“扼杀在摇篮里”。但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时间观念。筛查时机,比技术本身更决定结局。
肠镜不只是查肠子,它还能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慢性肠炎、痔疮甚至寄生虫感染。曾经一位年轻女性因为长期腹泻来查肠镜,最后发现是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控制得非常好。肠道健康,其实和我们每天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说到这,不得不提饮食。辛辣、油炸、高糖饮食,会增加肠道炎症的概率。肠道喜欢的是膳食纤维、水分和规律作息。多吃蔬果、粗粮、发酵食品,少吃烧烤火锅,是对自己肠道最好的温柔。饮食结构,真的能决定你的肠道年龄。
现在很多人开始用肠道菌群检测、肠道年龄评估这些新技术,看起来高大上,但说到底,如果不从“吃”上下功夫,数据再好看也只是表面文章。生活方式,才是肠道真正的“主治医生”。
顺带说一句,运动也非常重要。久坐不动,肠蠕动变慢,便秘、肠胀气、功能紊乱都来了。每天快走30分钟,是最简单有效的肠道保养方式。规律运动,不只是为了瘦身,也是为了让肠道通畅。
很多人说:“我没症状,为什么要做检查?”这个想法真的要改一改。肠道的问题往往是隐匿发展的,等你“有感觉”时,可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无症状筛查,才是现代人的健康意识升级。
还有一点,女性在更年期前后,肠道状态会发生一些变化,容易出现便秘、肠鸣、腹胀等问题。如果长期忽视,很容易与其他妇科问题混淆。女性特殊时期的健康管理,需要更多主动意识。
如果你真的对肠镜感到心理压力大,可以考虑使用镇静剂辅助检查,几乎无痛无感,过程很快。但前提是你得提前和医生沟通,做好准备。镇静检查,并不是“高级选项”,而是合理选择的一种方式。
我曾经在肠镜室门口看过太多“夫妻档”来检查,妻子鼓励丈夫,丈夫陪伴妻子。说到底,健康这件事,真的不分男女,不分角色,只有一个共同目标:活得久一点,活得健康一点。家庭健康观念,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该参与的事情。
如果你还是觉得“男医生给女性做肠镜”这件事有点尴尬,完全可以提前预约女性医生。但请你千万别因为这个“尴尬”,就彻底放弃检查。因为真正难堪的,不是检查,是病痛。主动体检,才是真正的成熟。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陈杰,刘德若.大肠癌筛查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87-91.
王晓峰,李勇.肠道菌群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1,41(3):210-215.
郝建华,张婷婷.膳食结构与肠道健康的相关性分析[J].营养学报,2022,44(1):12-18.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