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开学季,秋天归来开校门,一群孩子入学来。前人早有 “慎始”、“善始”的教导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开学的吗?
又是一年开学季,秋天归来开校门,一群孩子入学来。前人早有 “慎始”、“善始”的教导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开学的吗?
我国古代是传统农业社会,一切围绕农事展开,教育也不例外。
在古代,除“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并且古代的开学时间也和我们现在不太一样。
古代的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全都是利用农闲时间开学。
而到了南北朝以后,开学时间相对统一,“春夏务农,冬季入学”成为主流。
当下,我们的新学期开学时,学生们都会穿上崭新的校服,背着崭新的书包,装着崭新的文具和课本,高高兴兴的去上学。
可是在古代,开学典礼远比现在要隆重的多,它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与成人礼、婚礼、葬礼一起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无论出身贵贱,若要开蒙入学,一定要行“入学礼”,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
入学当天,学校会安排一系列隆重的开学仪式,只有礼毕之后才意味着正式成为学子。
普通家庭需先准备文房四宝,而富裕家庭则要丰富的多。
如《红楼梦》中,宝玉入学一段,他不仅带了文房四宝,还带了茶壶锅碗、手炉脚炉、坐垫毯子,以及四个陪读的小书童和几个年纪大的仆人。
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历经千年未改。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开笔礼。
古人的开学
是从“有仪式感”的一天开始~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
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
国人讲究尊师重教,因此入学祭拜先师,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
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据《学记》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
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
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红运高照;
红枣:寓意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功德圆满;
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
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而学费则没有定额,只要礼数尽到,根据家庭条件适当奉送即可,称为“贽见礼”。
若家中实在穷没钱交,物也可代。
据《学记》记载,古代寒门学子,入学若出不起银两,可用“茶”和“炭”代替。
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礼
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
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击鼓明智”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qiè),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
“描红开笔”就是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往往笔画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入学礼”完成后,才代表着学生已经正式拜在先生门下,开始踏上“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远比我们今天的开学典礼要讲究多了。
它代表着一种历史厚重感和仪式感,目的是教导每个学生都要去尊重知识、尊敬师长,这也是每个学子都应该知道的开学第一课!
千古劝学诗,勉励早发奋
古往今来,很多硕学通儒都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劝学诗,让我们把这些诗句赠送给广大学子,祝愿学子们在新的学期里快乐入学,慎始慎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劝学诗
唐·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 短短二十个字,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书要多读,还要多思,要真正明白书中的道理,读书不能满足,要学以致用,要重实践。
金缕衣
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此诗含意很单纯,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露。然而字面背后,是“爱惜时光”的主旨。
书 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 这首诗的意思是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勤劳懒惰自己知道;如果多读书有了知识,就等于在农业上有了大丰收。
劝 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全诗四句四十个字,写出学习读书的重要。说不学习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错过了学习的时间,少年还会回来吗?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偶 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杂 诗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诗的最后四句的含义是: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可理解为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读 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 老夫子是想告诫大家,读书不能慌忙,要慢慢地用功去读,才会觉得意味深长,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有丝毫懒惰,不要浪费了大好光阴。
劝学诗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就是一个出人头地。
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明日歌
明·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 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
今天才是最宝贵的,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明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这是一首教子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 这首诗举例了读书的益处与不读书的坏处,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