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一年开学季,估计很快各个小学门口和教室里,又会是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红毯铺地,龙门高架,朱砂点额,开笔破蒙,还有“左脚清华、右脚北大”的标语、舞龙舞狮的队伍,教室里更是被彩球、拉花、KT版装饰得宛如派对现场,老师们忙着发橙子(心想事成)、苹果(平平安安
又到一年开学季,估计很快各个小学门口和教室里,又会是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红毯铺地,龙门高架,朱砂点额,开笔破蒙,还有“左脚清华、右脚北大”的标语、舞龙舞狮的队伍,教室里更是被彩球、拉花、KT版装饰得宛如派对现场,老师们忙着发橙子(心想事成)、苹果(平平安安)、大葱(聪明)、棒棒糖(越来越棒),抽盲盒、敲鼓赠红包,俨然一场嘉年华。
这些别出心裁的“开学礼”,本意是好的。孩子第一次踏进校门,是人生的重要时刻。用一点仪式,点燃他们对校园的期待,唤醒学习的热情,本是一件温暖而有意义的事。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仪式感”渐渐变了味。它不再是简单的欢迎,而成了一种各个学校之间的“创意竞赛”。学校比场面、班级拼布置,老师忙策划、家长出钱又出力——所谓的“开学礼”,成了压在成年人心上的一块石头。
很多老师私下坦言:“开学前一周已经忙到脚不沾地,备课、写计划、整理教室,现在还要搞大型布置,还没有开课就快累垮了身体。”于是,任务不可避免地又落到了新学期的家委会身上。找物料、买礼品、设计动线、组织家长志愿者,有时甚至要聘请专业团队来舞龙舞狮、搭建布景。一场开学仪式,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和金钱。
而当我们把教室装扮得如同游园会现场,把孩子迎进一个眼花缭乱、喧闹嘈杂的环境里时,是否问过自己:
这到底是孩子需要的,还是我们大人自我满足的表演呢?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的孩子真的理解吗?
仪式感,本质应是庄重而有意义的提醒,而不是物质与形式的堆砌。教育的初心,是安静地陪伴、真诚地鼓励,是帮助孩子理解“你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而不是把他们抛进一场喧闹的派对。
事实上,比起那些转眼就被拆掉的装饰、很快就被吃完的糖果,也许一段真诚的开学视频、一封老师手写的欢迎信、一次班级小组的合作游戏,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接纳。这些方式简单、温暖、不浮夸,更能直抵内心。
真正良好的教育氛围,不是靠场面撑起来的,而是靠每一天的耐心与细心累积起来的。开学仪式可以存在,但它不该成为家长和老师的负担,更不该沦为形式主义的“内卷”。
希望我们的学校和教育者,能放下对“仪式繁华”的执念,回归淳朴与真诚。
让“开学”回归它本来的意义——是一次温暖的拥抱。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不是一场布置绑架所有人。
或许,今年开学,我们更该给孩子录一段视频,记录他们踏进校园那一刻纯真的笑脸,那才是当他长大后年后,真正值得回忆的礼物。
不知道您对开学礼有何见解,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来源:燕趙记录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