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浪潮席卷医学领域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迅速重塑着各个领域的传统模式,心血管重症等的诊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革新。AI如何突破传统诊疗局限,为急危重症患者带来更精准、高效的救治方案?作为该领域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海涛教授深耕AI医
在数字浪潮席卷医学领域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迅速重塑着各个领域的传统模式,心血管重症等的诊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革新。AI如何突破传统诊疗局限,为急危重症患者带来更精准、高效的救治方案?作为该领域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海涛教授深耕AI医学大模型研发与临床转化,对技术落地、人机协同及未来突破有着深刻洞见。在近日召开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特别邀请张海涛教授进行专访,围绕现有AI的种类、本质、在心血管重症领域的创新应用、主要瓶颈与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解码AI赋能重症救治的当下与未来。
医脉通:请您介绍下,在医学AI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医疗领域的AI模型主要呈现何种特征?动态模型成功研发后,将在多维度数据整合、辅助医生诊疗方面实现哪些功能和价值?
张海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医疗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人类的认知局限,对知识的记忆、分析和理解能力均需要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步拓展和累积,与之相比,AI则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大的思辨”。
现有AI医学模型均为静态模型,需依赖明确的外部指令(如用户提问)输出精准答案,难以整合现有信息进行延展或病情推理等,亟需研发功能更为全面的动态模型。
医学动态模型的研发仍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我们团队研发的相关模型已完成近2/3,预计将在年底上线。届时输入患者的化验结果、病例记录、体格检查;以及监护仪、呼吸机、CRRT等数据后,大模型将通过构建的多智能体协作系统,对病情判断、用药管理、呼吸机参数调整等;实时生成风险预警、下一步诊疗建议等关键信息,从而使医生实时掌握全面且精准的决策依据,以最大化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
总体而言,相较于“你问我答”的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可在患者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整合所有相关因素为患者提供最适配的诊疗方案,这也是AI在心脏重症领域最具价值的应用模式之一。
医脉通:现有AI大模型主要分为哪些种类?据了解,您作为主要创始人研发并推出了“Med-Go”AI医学大模型。与其他AI医学大模型相比,其有哪些优势?
张海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当今世界的大模型层出不穷,主要可分为四大类:①基础模型(基座模型),如中国的 DeepSeek、豆包、千问,国际上的GPT、Gemini等,它们知识广泛,“无所不能”;②垂直模型(专业模型),如医学通用专科模型;③专病专题和专科基础模型;④单智能体或多智能体,如用于门诊的分诊、质控、辅助病历书写等的智能体。
目前,医学基座模型的数量屈指可数,例如Med-Gemma、讯飞、百川以及同济大学东方医院的Med-Go等。其中,Med-Go作为医学的基座模型,正在赋能整个医学领域的专病专题基础模型研发,以及医学医教研管落地场景的智能体的精准高质量的研发;Med-Go 通用医学人工智能模型,同时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C-BLUE持续位居榜首,并率先获得了上海市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A级推荐,获得加网信办的数字备案,具有强大的文本推理能力和输出效果,是临床医生重要的陪伴全科教授。作为一款通用医学模型,Med-Go不仅能为医生提供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链条全科医学知识的精准解答,更具有良好的推理能力。目前其诊疗能力在部分领域已达到主任医师水平,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智能辅助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AI的迭代发展速度远超人类预期。未来,在医学通用模型的基础上,我国将涌现更多的专病专题和专科基础模型,以及多种智能体,从而使AI触及医学领域的各个角落,为医疗质量提升与效率优化注入持久动力,助力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全面提质、增效。
医脉通:关于AI的本质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界定,能否谈谈您的见解?关于人类与AI模型之间的关系,您又是如何界定的?
张海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AI出现后,该将其定义为工具、伴侣还是新物种仍未可知。若定义为工具,AI就应完全听从指令;若视为伴侣,则需建立心与心的对话,以达成最佳协作。现有AI已能通过与人类的沟通交流实现双向理解、共同进步。若归为新物种,人类首先应怀敬畏之心,同时审视其带来的究竟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毁灭。
目前,人类仍拥有模型无法企及的特质:灵感、直觉、悟道后的觉醒,完全的自发意识,以及自我意识后的进步等。人类与模型的关系恰似母子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从嗷嗷待哺的幼童,到孩子成才后的创造和改变社会。然而,在这场渐行渐远的分离中,潜藏的是亲情还是竞争博弈,仍未可知。
因此,对于AI的构建,必须制定更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发展的核心准则,以期使模型与人类携手,共创美好世界。
医脉通:结合临床实践,当前AI 技术在心血管重症领域的应用还面临哪些主要瓶颈?未来有望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张海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目前,医学AI的发展存在较大瓶颈,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医学基本知识架构是压舱石,经过千百年的沉淀,目前人类的医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尽管如此,仍有90%以上的疾病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由于医学模型诊疗的核心知识是人类先验知识,因此寄希望于通过模型来提高人类治愈更多的疾病。
第二,置信空间,指模型对自身输出结果的哪些是肯定知道的范围;反映模型对“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的判断能力。置信空间越大,模型知识准确回答的部分越大。尽管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模型的置信空间已大幅增加,幻觉等情况的现象显著减少,但仍需提高置信空间,补充疑难、罕见、复杂病例场景和相关知识,补齐“长尾效应”是解决置信空间的核心所在,这仍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
第三,思维链。好的思维链路如同医生进行严谨、符合医学能力判断的思考方式,对进行疾病诊疗,预测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外挂知识库,即AI数据库中除了有压舱石的基础医学知识之外,还要有一些前沿知识、复杂/罕见病例的诊疗知识等。这样在疾病诊疗时,才能在第一时间内从数据库内查询到最新知识,并结合患者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第五,评测体系。现阶段的医学大模型仅按逻辑和统计概率输出答案,无法判断自己输出知识的对错。因此,研发一套完整严谨的评测体系,来让模型实时反馈答案的正确性,对人机反馈和强化学习至关重要。
未来可从上述五大方面发力,以增强AI大模型渊博知识的构建和强大推理能力的锻造,从而为人类提供最优地解答。
如今GPT等OpenAI 在各领域的能力已达专家级,AI所带给人类的进步将是跨时代的,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电网,第三次的信息化带来了对全世界的认知无限扩展,第四次的AI将带来人类三观的改变,以及对世界文明底层的重构。
专家简介
张海涛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和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1996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系。同年分配到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从事心脏外科ICU的工作,任心外ICU 中心主任。2022.12加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前任及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急诊重症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