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都曾有过这样的念头:要等到心里再也不焦虑了,才能开口表达;要等到悲伤完全平复了,才能重新振作?仿佛人生的美好,总得等到那些不舒服的部分彻底清零,才允许出现。摘要:我们是不是都曾有过这样的念头:要等到心里再也不焦虑了,才能开口表达;要等到悲伤完全平复了,才能重新振作?仿佛人生的美好,总得等到那些不舒服的部分彻底清零,才允许出现。
“接受与承诺疗法”(ACT)的创始人,心理学家Steven C. Hayes,在本文中指出,这种想法其实是个陷阱。我们习惯性地解决外部问题,但对于内心感受,试图消除痛苦,往往只会让它加剧。我们拼命追逐“幸福”,有时反而发现它越发难以捉摸。这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试图控制内在世界的方式,反而让我们被它控制。
本文并非要我们去“忍耐”痛苦,更不是放弃。它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接纳。它邀请我们,像接受一份礼物那样
来源:小阳醒醒(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