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时代必看:它让管理层读懂代码,工程师少开60%会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23:53 1

摘要:话说Twitter前高管KayvonBeykpour最近又火了,十年前他把Periscope卖给Twitter赚了一票,如今带着新公司Macroscope卷土重来,这次拿了4000万美元融资,扬言要用AI治治软件开发的“管理顽疾”。

话说Twitter前高管KayvonBeykpour最近又火了,十年前他把Periscope卖给Twitter赚了一票,如今带着新公司Macroscope卷土重来,这次拿了4000万美元融资,扬言要用AI治治软件开发的“管理顽疾”。

这事得从他在Twitter的崩溃经历说起,当时他管着1200个工程师,想知道3000人团队在干啥,得从高管问到经理,再问到基层工程师。

一圈下来,信息早被“加工”得面目全非,最后拿到手的报告跟猜谜没啥区别。

你说现在大公司多离谱?哪怕是搞AI的公司,管理开发还在用Excel填表。

Jira跟踪进度,Linear管需求,可真要问“这周到底干了啥”,还得靠工程师自己报。

ParkHub的CTO就吐槽过,以前为了对进度,每周开60人的大会,工程师一半时间耗在汇报上,代码没写多少,PPT倒是做了一堆。

Macroscope干的事,说白了就是让代码自己“说话”。

他们搞了套“代码遍历”系统,先拿抽象语法树(AST)把代码库的关系全画出来,再扔给大语言模型分析。

举个例子,以前代码审查全靠人眼瞅,现在AI自动标bug,还能生成PR描述。

他们内部测试过100多个真实bug,比第二名工具多揪出5%,但注释量少了四分之三,这就很灵性,毕竟工程师最烦的就是工具瞎报错,净添乱。

Class.com的产品副总裁说得更直接:用了Macroscope,不用追着团队要进展了,系统直接给你扒拉清楚“这周改了哪些核心模块”“哪块资源没跟上”。

这就像给代码库装了个“监控摄像头”,管理层能实时看“直播”,工程师也不用写那些没用的汇报了。

Macroscope一出来,最慌的怕是中层管理者,以前中层天天干的事就是“传话筒”:跟下层要数据,向上层写报告。

现在AI把这活全揽了,自动生成周度摘要,标注“20%工程师在搞非核心任务”,管理层一眼就能看出资源咋分配的。

Beykpour自己就说“极度看衰中层管理”,但这话有点绝对。

你想啊,AI能替你收数据,但定战略、带团队这事,机器暂时还干不了。

就像Macroscope提出的“创始人模式和平”,有了AI当“情报员”,高层不用陷在细节里,能腾出精力搞大事。

不过对技术背景弱的CEO来说,这玩意儿确实是救星,以前看代码像看天书,现在AI直接翻译成“人话”,啥“用户登录模块性能优化”“支付接口重构”,一目了然。

现在Macroscope卖30美元/人/月,比Cursor便宜点。

但它聪明在两头讨好:既帮工程师省了写报告的时间,又给管理层喂了“实时数据”。

Lightspeed领投那4000万时就说这是“微观管理的终结”,照这趋势,未来软件公司怕是要变天了,说不定以后招聘JD都得加一条:会跟AI协作管代码。

说到底,Macroscope干的是把“信息不对称”的坑给填上了。

以前代码库是工程师的“秘密花园”,管理层只能在外头瞎猜,现在AI把花园的“监控”接上了,谁在干啥、进度如何,看得明明白白。

有数据说,用了这类工具的公司,需求迭代周期能缩短40%,这可不是小事,互联网公司抢的就是时间。

以后软件开发说不定真能像流水线一样透明:AI负责拆代码逻辑,管理层盯着数据调资源,工程师专心写核心功能。

就是不知,当AI连“摸鱼”都能识别时,程序员们会不会集体换工位。

不过有一点确定:在AI能自己写代码的时代,能看懂代码的管理工具,才是真刚需。

来源:点尘看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