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西方军事杂志的封面几乎是F-35、阵风和台风等欧美战机的专属领地。非西方战机,尤其是“中国制造”,极少获得严肃关注,更别说长达16页的深度解读。这一突破背后,是歼-10CE用实战成绩书写的无可辩驳的事实。
长期以来,西方军事杂志的封面几乎是F-35、阵风和台风等欧美战机的专属领地。非西方战机,尤其是“中国制造”,极少获得严肃关注,更别说长达16页的深度解读。这一突破背后,是歼-10CE用实战成绩书写的无可辩驳的事实。
歼-10CE登上英国权威月刊封面,远超出一篇普通报道的范畴。这是中国高端军事装备首次获得西方主流专业媒体如此规格的待遇。该杂志名义上面向全球,但长期以来其编辑视角和关注重点明显偏向欧美装备体系。
这一突破源自一场实实在在的空中较量。2025年5月,在印巴边境上空,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与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相遇。结果令人震惊:巴方凭借歼-10CE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甚至创下“一机双杀”的记录。
这场胜利的专业细节随后在《Airforces Monthly》的16页专访中被全面剖析。杂志详细介绍了歼-10CE的发动机、雷达和航电系统,采访了中国航空工程师,并给出了关键数据:推重比达到14.5吨,超越阵风采用的M88发动机。
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同时追踪20个目标并锁定其中6个,配合PL-15E空空导弹,构成了“先敌发现、先敌锁定、先敌摧毁”的绝对优势。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参数,而非政治因素,促使西方专业媒体不得不正视这一新兴力量。
歼-10CE的技术优势在多次实战环境中得到验证。在“雄鹰-IX”联合演习中,歼-10CE对阵欧洲“台风”战机,取得了3:0的压倒性战绩。这场胜利不是偶然,而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体现。
歼-10CE的单机性能已经令人印象深刻。其配备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00公里,远超“阵风”的RBE2-AA雷达(约150公里)。PL-15E远程空空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技术,能够在末端仍保持3马赫速度,而依赖冲压发动机的“流星”导弹一旦燃料耗尽就会丧失机动能力。
更重要的是,歼-10CE并非孤立作战。巴基斯坦空军将其与ZDK-03预警机通过数据链联成一体,形成“空中网格”作战体系。这种体系统好克制了印度空军依赖单机性能的作战思维,在超视距空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歼-10CE与歼-20隐身战机有70%的航电通用性,这意味着它能够融入更现代化的作战体系。对于预算有限但又需要保持区域技术优势的中小国家来说,这种性价比无疑具有极大吸引力。
歼-10CE的成功正在重塑全球高端战机市场格局。长期以来,高端战斗机市场被美、俄、欧三方垄断,中国武器出口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歼-10CE凭借实战表现打开哥伦比亚市场,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高端军贸“俱乐部”。
哥伦比亚作为美国传统盟友,近期向中方提出了采购24架歼-10CE战斗机的申请。这一动向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中国高端武器正在突破传统政治壁垒,凭借性能和价值赢得市场。
价格优势明显:歼-10CE单机售价约4000万美元,不到法国“阵风”(2亿美元)的四分之一。而且中国军售不附加政治条件,这与西方常常在武器出售中加入各种限制形成鲜明对比。
埃及豪掷250亿采购40架歼-10CE,沙特、阿联酋等国也在评估这一机型。这些传统上依赖美制装备的国家开始“向东看”,反映出全球军贸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法国达索公司被迫加速六代机项目以维持市场竞争力。俄罗斯的苏-35原本在四代半战机市场具有性价比优势,但现在面临歼-10CE的强力竞争。
歼-10CE的国际突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从服装玩具到高铁核电,再到如今的先进战机,中国制造正一步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这一进程在军事航空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空气动力学配置,开创了具有完全权限和四重冗余的数字电传飞行控制技术,并开发了高推力涡扇发动机。通过集成现代复合材料结构和雷达截面减小功能,歼-10CE还提供了有限的隐身能力。
售后服务体系构建成为关键挑战。高端战斗机的销售不同于普通武器,需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维护和升级体系。中国军工企业正在哥伦比亚等地建立技术支持中心,培训当地维护人员,以确保战机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地缘政治平衡艺术同样重要。中国在推进军售合作时,采取“商业交易”而非“战略渗透”的叙事方式。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签署军购协议的同时,也寻求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这种互利模式有助于减少政治阻力。
英国杂志的16页专访只是一个开始。埃及、巴基斯坦的订单吸引了更多国家的目光,东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面临战机更新换代压力的国家,正在认真考虑这一性价比卓越的选择。
十年约定已然兑现。西方曾断言“中国需要十年追上”其航空技术水平,如今十年期满,中国战机不仅追上,还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从甲午海战的屈辱,到PL-15E横跨200公里的“真理射程”,中国用百年逆袭证明:空战规则的制定权,终将归于技术创新的王者。
来源:科学知识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