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前几天刷招聘网看见吉利招“财务共享影像数字化产品经理”,第一反应是:这岗位名咋这么长,后来扒拉资料才发现,现在华为、阿里这些大厂早就搞了财务共享中心(FSSC),杭钢2021年就让元年公司帮忙搭过,砸了千万级IT系统,组了上百人的团队。
说实话,前几天刷招聘网看见吉利招“财务共享影像数字化产品经理”,第一反应是:这岗位名咋这么长,后来扒拉资料才发现,现在华为、阿里这些大厂早就搞了财务共享中心(FSSC),杭钢2021年就让元年公司帮忙搭过,砸了千万级IT系统,组了上百人的团队。
这玩意儿到底干啥的,说白了,就是把公司各个分公司的财务活儿,像报销、应收应付这些重复性高的事儿,全拉到一个“中心”集中处理。就跟食堂一样,以前各部门自己开火,现在统一做饭,省锅省灶还省人。大华股份一楼就有这么个中心,我去过几次,看见好几台高速扫描仪咔咔扫发票,纸质单据转眼变电子档,跟变魔术似的。
但为啥大企业都抢着搞,杭钢当年拓展海外业务时,每个分公司都得单独买财务软件、配档案柜,光东盟市场就多花了不少冤枉钱。更头疼的是流程不统一,有次对账发现数据对不上,拉着各部门开了三天会才解决,效率低得让人抓狂。
别以为这玩意儿谁都能搞,业内其实有个不成文的标准:年营收得50亿以上,分子公司至少15家。之前有家中型企业硬着头皮上,结果光系统集成就烧了800万,最后因为流程差异太大,反而搞得更乱。
拿恒生电子来说,他们2020年搞共享中心时,管理层先拍板支持,还得满足核心流程差异≤20%。要是你公司报销流程南北方差太多,搞起来准得扯皮。之前听说有家车企因为“三单匹配”制度没定明白,每月10%的单据都成了异常单,财务天天跟业务部门吵架。
不过这事儿真得砸钱,不是一次性投入就完了,浙大网新的朋友跟我说,他们每年都得往系统迭代里扔几百万,光OCR识别引擎就更新了三次。但砸钱也值,某零售企业搞完后,财务成本直接降了快三分之一,报销时效从平均5天缩短到1天,信用分高的员工直接秒批,跟网购似的方便。
要说这财务共享中心的核心,还得看技术架构,分四层来讲:前端就是手机端、电脑端,现在钉钉都有专门的报销小程序;流程层里ERP系统是关键,用友、金蝶这些国内大厂都有解决方案;数据层得打通主数据管理,不然就像某跨国企业似的,SAP和自研系统接口冲突,数据延迟4小时;最牛的是技术赋能层,RPA机器人现在能自动处理90%的重复工作,OCR识别发票跟人眼差不多准。
举个实战例子:销售总监去上海谈合同花了10万,放以前得层层审批。现在走共享流程,手机拍照上传发票,OCR自动提取信息,信用分高的直接跳过几关审批。但这里面也有坑,某银行用OCR时遇到过发票褶皱,把“0”认成“O”,最后还得人工复核。所以现在好的系统都加了智能稽核,比如算“不含税金额+税额”是不是等于总价,错了就自动标红。
应收管理更关键,某钢结构企业用了共享中心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60天缩到45天,智能看板会自动标记超90天的欠款,去年靠这追回了2000万。但搭建时也容易踩雷,某能源集团就因为财务人员抵触,项目拖了一年才落地,最后还是给员工做了三个月转型培训才搞定。
结尾
你看华为全球共享中心每年处理1.2亿笔单据,阿里靠这省下几千万成本,就知道这事儿不是瞎折腾。但中小企业真没必要跟风,毕竟光初期投入就够喝一壶。不过往长远看,2025年AI大模型要是融进来,说不定以后财务共享能自动预测现金流,那时候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来源:点尘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