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把清明花糕“揉”入杏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07:34 1

摘要:不锈钢案台擦得发亮,竹尺、三色米粉团一字排开,在湖州织里轧村小学的清明花糕制作教室里,孩子们围成半圈,手指忙个不停。一旁,清明花糕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永明俯身提醒:“粉团4个面都要轮换压实,力道要保持均匀,边角也要照顾到。”话音不高,孩子们却听得认真。十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邢诗瑶

不锈钢案台擦得发亮,竹尺、三色米粉团一字排开,在湖州织里轧村小学的清明花糕制作教室里,孩子们围成半圈,手指忙个不停。一旁,清明花糕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永明俯身提醒:“粉团4个面都要轮换压实,力道要保持均匀,边角也要照顾到。”话音不高,孩子们却听得认真。十几分钟后,如意纹、花卉纹、寿字纹在小手心里次第显形,米粉香里夹着一丝南瓜叶的清新。

从这间教室望出去,是延伸上百年的乡土记忆。清明花糕发源于织里,辐射湖州城东南一带,是当地清明时节的应景之食。1965年出生的王永明,便生长在这样的民俗土壤里。50多年前,每到清明,家家都要制作花糕,他跟在太祖母、父亲身后学揉米粉、做花糕,年轻时便已能独当一面。

手艺见功,往往藏在细节里。王永明介绍,花糕以粳米粉与糯米粉按3:1配比,加入少许食盐,用开水打浆增黏,将“腌制南瓜叶”和“洋红”揉进米粉,形成白、青、红三色。随后是成型的“八步功”——揉匀、搓圆、叠齐、压实、卷紧、再切再嵌、四面回压,最终制作成长方体米粉条;蒸熟冷却切开后,从米粉条上切下的每一片糕都具有同一种花型,既是口腹之欢,也是手艺之美。

为何“青”不用艾草?他解释说,南瓜叶经石灰水腌制后仍能保持一定的纤维性,而艾草季节性强、难以久藏。“老辈人用南瓜叶做‘青’,是顺应时序与物性的选择,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走上讲台后,他逐渐感到传承迫切。“1984年我参加教学工作,1989年至今一直在轧村小学教语文。2015年,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清明花糕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其蕴含的孝礼文化与学校的知礼文化契合,便萌生了开发清明花糕课程的想法。”后经调查,他发现50岁以下的人对清明花糕这个传统习俗文化印象模糊,民间技艺正面临“断层”。他随即组建课程开发小组,牵头把经验写进书本,先后参与编写《清明花糕》《知礼花糕》《我们爱花糕》3本教材。教材两度获得吴兴区拓展性课程一等奖,老手艺有了标准化“课堂语言”。学校同步将该技艺纳入三年级每周必修、四年级以上社团,并常态化开展教师培训。几年下来,千余名学生掌握了基础制作,20多名教师成长为骨干,吴兴非遗馆3期授艺近百人,一批“校园小传承人”正在成长。

课堂上,王永明常把“知礼”理念嵌入技艺教学,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悟,既练了手艺,也种下敬祖、尚礼、爱乡土的种子。“孩子们最喜欢在家里给长辈做一盘花糕,端上桌那一刻,手艺和情感就连在了一起。”他说,“把老手艺握在孩子手里,它就不会丢。”王永明还引导学生用火龙果汁、苋菜等食材开发新的花糕口味与花型,其中一款备受欢迎的“绿水青山”花糕,就由传统马兰头花型改良而来,在乡味与新意之间找到平衡。

这些年,“中国·菰城文化旅游节”“世界乡村旅游节”等活动上出现轧村小学团队的身影;世界童装联盟成立大会上,来自50多个国家的嘉宾品尝了织里花糕,小小粉团成了沟通的“语言”……认可随之而来,清明花糕制作传统技艺列入湖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永明入选吴兴区第二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视频“浙江湖州:乡村师生制作‘知礼花糕’ 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登上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100万;学习强国、湖州新闻联播等平台相继报道他的事迹,让更多人通过一块小小花糕看见湖州的民俗之美。

如今,清明前后的蒸汽氤氲依旧;而在轧村小学,四季皆可见花糕成型的那一刻。这门承载着乡土记忆与生活智慧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