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好生态和需求,让“赶海经济”驶向深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07:33 1

摘要:赶海原本是沿海地区传承千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赶海时,渔民会在退潮后的滩涂和礁石区打捞或者采集一些鱼虾、贝类。记者最近在一些海滩拍摄到一些赶海的人,他们并不是海边的渔民,而是专门赶海的游客。赶海已经被开发成旅游休闲的新项目,再加上社交平台的热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鞠实(河南南阳)

据9月23日央视网焦点访谈报道,赶海原本是沿海地区传承千年的一种生活方式。赶海时,渔民会在退潮后的滩涂和礁石区打捞或者采集一些鱼虾、贝类。记者最近在一些海滩拍摄到一些赶海的人,他们并不是海边的渔民,而是专门赶海的游客。赶海已经被开发成旅游休闲的新项目,再加上社交平台的热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网红赶海地。

当前,“赶海经济”热浪滚滚。沿海地区旅游项目创新,如“赶海+研学”“赶海+民宿”等融合业态兴起;社交媒体推动下,赶海视频、直播吸引来大量游客;地方经济受益,海鲜加工、餐饮、交通等产业链延伸,促进渔民增收与乡村振兴,形成“蓝海经济”新增长点。

然而,随着赶海经济“爆红”,也必须重视“赶海经济”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对沿海地区而言,赶海旅游是农文旅融合的“低成本突破口”——无需大规模基建投入,仅需包装“原生态”标签即可吸引客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赶海经济”的长效发展呢?笔者以为,需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游客体验为抓手,以地方参与为支撑,构建“保护—开发—共享”的协同机制。

首先,划定生态红线,实施分级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对赶海区域进行功能分区: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人为活动,生态修复区限制工具类型与作业强度,休闲体验区推行“限量、限时、限具”制度,既保障生态修复空间,又满足游客基本需求。

其次,规范行业标准,推行“无痕赶海”。 制定赶海旅游服务规范,强制要求旅行社等配备生态导览员,向游客普及潮汐规律、物种保护知识;推广可降解工具,禁止使用高压水枪等破坏性设备;设立“垃圾换纪念品”等激励机制,引导游客主动参与海洋清洁,有效降低他们的过度行为对环境的冲击。

再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渔民成为守护者。传统渔民是海洋生态的“活地图”,更是赶海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企业+合作社+渔民”模式,将渔民纳入旅游产业链:培训渔民担任生态向导,开发“渔家乐”“海产加工体验”等衍生项目,使其从“资源掠夺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

赶海经济的本质,是人与海洋的“对话”。当游客的欢声笑语与潮汐的律动共鸣,当渔民的生计改善与生态的修复同步,这场“向海而生”的探索才能真正实现“海纳百川,生生不息”。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海洋,以创新之智开发资源,以共享之念凝聚合力,“赶海经济”方能驶向可持续发展的蓝海。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