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医院国医堂看到,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挂满墙面。这些锦旗的背后,都藏着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医院挂职副院长、援疆医生潘志强与患者的暖心故事。作为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潘志强跨越数千公里,带着对中医事业
9月15日,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医院国医堂看到,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挂满墙面。这些锦旗的背后,都藏着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医院挂职副院长、援疆医生潘志强与患者的暖心故事。作为山西省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潘志强跨越数千公里,带着对中医事业的热忱与责任担当,在天山脚下书写着“以针为媒、以药为桥”的援疆篇章,用奋斗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使命与荣光。
妙手银针:以特色针法破解病痛难题
团场退休职工董大爷的康复经历,凸显了潘志强针灸技术的独到之处。董大爷被颈肩疼痛困扰多年,尝试常规治疗无果。潘志强接诊后,结合其颈椎病史,决定运用师从山西省名中医路怀忠的“路怀忠针法”。仅3次治疗,董大爷的疼痛感就大幅减轻,后续联合邓辉主治医师开展巩固治疗。社区居民张大叔中风后留下后遗症,潘志强将“路怀忠针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每天陪他做训练,3个月后张大叔便能清晰说话、独立行走。
援疆半年多来,潘志强累计接诊患者2000余人次,单日最高接诊80人,他与邓辉携手,用银针与药方破解一个个“病痛难题”。
薪火相传: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用‘路怀忠针法’时,穴位定位要准,进针得跟着患者呼吸节奏,手法一定要轻……”在二二二团医院中医科诊疗室,潘志强正手把手指导邓辉及3名本土医生开展针灸操作。潘志强结合众人基础,制定“分层带教、精准提升”计划,对邓辉重点传授 “路怀忠针法”“慢性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等进阶内容,对3名本土医生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潘志强深知,唯有培养一支扎根边疆的本土医疗队伍,才能让边疆百姓长期受益。为此,他牵头制定“一对一带教、常态化培训、实战化提升”全流程培养方案:每天晨会带领邓辉及3名本土医生开展病例讨论,深入剖析典型病例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案;每周三开设“中医课堂”,系统讲解基础理论、针灸技法及中药配伍,还整理自己的临床笔记供大家参考;遇到复杂病例时,让邓辉牵头诊断,3名本土医生参与讨论,再逐一点评指导,鼓励大家大胆实践、大胆提问。
“潘老师不仅教技术,更教医者仁心。”邓辉回忆,曾接诊一位焦虑失眠患者,按常规开方效果不佳。潘志强带他和本土医生重新问诊,发现患者因家庭矛盾致病,便指导调整治疗方案,还联系社区调解矛盾。如今,邓辉已能独立开展特色针灸治疗,3名本土医生也能接诊常见中医病症,针灸技术获患者认可。
潘志强还以挂职副院长的身份推动学科建设,针对当地颈动脉斑块和失眠患者多的现状,牵头成立两个专科门诊,填补团场医院空白。他联系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引入临床验证的中药复合剂,推动建立“晋疆远程会诊机制”,让邓辉及3名本土医生能参与远程病例研讨,提升诊疗视野。在他的努力下,二二二团医院中医科形成以邓辉为骨干、3名本土医生为支撑的优质人才梯队,“有堂馆缺医生、有设备缺专家”的困境彻底破解。“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是我献给边疆最珍贵的礼物。”潘志强说。
文化使者:让中医之花绽满边疆
“大家闻闻这薄荷,清凉味能清热解暑,这就是中医的智慧!”在二二二团子女学校中医社团课堂,潘志强拿着中药材,用趣味语言讲解知识,邓辉及3名本土医生在旁协助展示药材、指导互动,台下孩子们争相提问,气氛热烈。
作为援疆医生兼挂职副院长,潘志强深知援疆亦是文化传承。他牵头组建“中医文化传播小组”,带领邓辉及3名本土医生主动对接学校、社区,开展多样化的中医文化推广活动。在“中医药文化探秘”社团课上,潘志强主讲中医知识,邓辉演示针灸模型操作,3名本土医生则负责指导孩子们制作驱蚊香囊、辨识常见药材;讲中医历史时,潘志强绘声绘色讲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邓辉结合当地群众生活习惯补充养生常识,让中医知识更接地气。针灸体验环节中,众人用模拟工具教孩子们识别穴位,不少孩子喊出“长大要当中医”的心愿。学生王梓轩听完“脾胃养生”课后,改掉挑食的毛病,成了家里的“健康小管家”。
潘志强还带领团队依托老年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 “健康大讲堂”,义诊时分工协作:潘志强负责疑难病例诊疗,邓辉及3名本土医生一边为居民做基础检查,一边普及中医常识,累计发放科普手册300余份。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边疆群众认可中医,中医药成为连接晋疆情感的纽带。
“援疆是历练,更是成长。”潘志强说,从三晋大地到西北边疆,不变的是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挂职副院长,他不仅用银针传递温暖、用中药守护健康,更带领邓辉及3名本土医生成长,用团队力量践行使命。如今,二二二团医院国医堂患者络绎不绝,校园里中医文化种子悄然发芽,晋疆医疗交流持续深化。潘志强的故事,是无数援疆医者的缩影——以责任为笔,以担当为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绘就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壮美画卷。(本报记者 刘琴 文/图)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